高考过后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2020-07-1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诊治参考 浏览:9357 次 


□杨 须  席 娜

   高考前学生的心理问题刚刚过去,高考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又让许多人担忧起来。不管是今年高考期间出现的贵州公交车坠湖事件,还是河南出现的考场上撕毁同学答题卡事件,都向人们透漏出一个信号,要关注考生的心理健康,关注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的心理健康。
    高考后大多数考生和家长都松了一口气,而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青少年精神心理临床诊疗工作的医生,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心理专家杨勇超在接诊的患者中,就有很多是高考生、研究生,还有出国学习的留学生。这些患者的心理问题严重程度有的让家长也觉得不可思议。
    庆幸的是,经过杨勇超系统化的心理行为治疗和临床干预,多数考生患者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这不仅是挽救了他们的生命,还有效帮助他们解决了家庭问题、情感障碍、人格偏颇等。
    “年复一年的高考让我们也在这个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对比起每年因高考而引发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学生和家庭的数量而言,我们能干预的人数实在是太少了。”杨勇超说,目前国内外优质的精神心理服务资源稀缺,对于高考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能够实现高效化干预就更为稀缺,这时候,父母和老师的防范意识、识别意识、干预意识便显得非常重要。
    在杨勇超看来,家长首先要有心理也会出现问题的概念,有许多家长自己都不愿承认心理问题也是一种疾病的客观事实。
    如果孩子在高考前后出现了心理问题,通常会表现出一些蛛丝马迹。比如,出现明显烦躁、哭泣、失落、失眠、不说话、不吃饭等,甚至说一些“还不如死了算了”这一类消极的话。无论孩子说这些话是有心还是无意,父母都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要把这些言语当成是对父母的威胁,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举动,保证孩子的生命安全。
    杨勇超说,如果孩子在高考前已患有心理障碍,在考试过程中表现出焦虑、紧张,似乎发挥得不好,但高考结束后孩子的情绪却突然好转,这时家长们更要注意了。这有可能是因为高考结束了,心理压力一下子减轻了,孩子放松下来后情绪表现比较愉悦。但也有可能他们产生了自杀念头,为了成功实施便伪装为情绪好转,让亲近的人对其放松警惕,最终实施自杀计划。这种情况下的自杀成功率极高,家长一定要注意。
    在识别出孩子的可疑迹象后,家长和老师要懂得去合理引导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高考。仅在今年,杨勇超接诊的高考生就有30多个,有的甚至达到了抑郁症、焦虑症或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对这些孩子需要进行系统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心理干预。
    杨勇超说,一般高考后的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一、平时学习成绩相对较好,高考发挥不理想或自己认为不理想,对考试中某一个错误记忆深刻,自责,认为不该出现这种情况,陷入后悔之中。二、对自己要求严格,完美主义思想强烈,责任感重。对考试结果不认可、不接受,尽管在其他人看来他的成绩已经相当好了。三、平时性格内向,相对孤僻的考生也是关注的对象,不能因为他们发出的声音少就忽略其存在。四、高考后性格突然明显变化的考生,以前话多、热情的,现在话少了、冷漠了,反之亦然或者变得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主动帮助别人,做家务等。
    杨勇超建议,孩子高考后,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无论工作再忙,在孩子高考前后都一定要多加陪伴,留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及行为,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杜绝意外发生。第二,即使孩子考完了,自以为考得不错,但成绩放榜时也要注意。有可能真实的成绩与孩子的期待落差较大,这也是非常常见的引起情绪崩溃的情况之一。第三,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了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应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及时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同时注意自己的情绪、表情和眼神,引导时要注意语气和语速。
    对于一些抑郁症状很严重的孩子,比如连续三四天都无法走出低落情绪,且伴有严重失眠的,建议家长尽量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到正规医院精神科就诊,借助药物治疗来控制情绪。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自杀念头甚至行为,更要紧急送医。此外,如果孩子对某位老师或长辈很信任,可以请他们来帮助开导孩子,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孩子的心理障碍从表面上看可能是因为高考压力过大引起的,但这背后常常有着更深层次的心理创伤事件,比如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家长要抓住高考的时机,及时发现家庭教育中的深层次问题,深刻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改善家庭氛围及亲子关系。这才有利于修复孩子内心的创伤,大大降低孩子后续再次遇到挫折而引发心理问题的风险。
    在此,杨勇超呼吁:“关注考生,关注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是影响人一生的无形力量。让我们从现在起重新认识心理健康。祝愿每一个考生都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望!”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