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成医

2020-07-2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杏林 浏览:18630 次 

久病成医
□培 松

   提要:久病成医的皇甫谧,其个人的不幸成了中国医学的大幸,成就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规范的著作——《针灸甲乙经》。“雪山神医”和士秀,因重病深知患者的痛苦而从医,名扬海内外……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那些不向命运低头的强者,才能“穷”且意坚,蚌病成珠。
    在中医针灸疗法发展史上,有一部针灸著作不得不提,称得上是一部影响中国针灸学发展的划时代著作,而这部大作出自一位年届中年才开始研究医学的人,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久病成医这个成语的人,他就是西晋的学者、医学家皇甫谧,这部医学著作就是《针灸甲乙经》。学中医的人,尤其是学习针灸者,应该没有不知道的,因为这本书在针灸界,乃至在中医界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至今还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使人获益匪浅。
    远在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就已作为医学教育的必学课本,不但被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点赞:“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诸部经方。”还被后世定为针灸初学者必须学习熟读的基础课本。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针灸甲乙经》对国外发展中国针灸也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皇甫谧早年并不是一个医生,而是一个历史学者,研究医学并终成良医缘于他中年时的一场大病。可以说是他自己的治疗实践成就了这样一部医学巨著。在研究施治中,皇甫谧对实践更为重视,比如为了探求寒食散的医疗作用,他亲自服食。这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使他想拿刀自杀,但他还是坚持“凡此诸救,皆吾所亲更也。试之不借问于他人也”。
    皇甫谧的家族世代官宦,累世富贵,使其能够博览天下各家典籍,专心著作。当时的朝廷一再征召他去做官,都被他拒绝。即使著作郎之类的官他也坚决不做。史书上说他“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皇帝也无可奈何,只好送他一车书。但他很是不幸,从小就身体虚弱,一生多病。而且他读起书来,废寝忘食,时人谓之“书淫”,很是损耗精神。40岁时,皇甫谧半身不遂。患病期间,他开始研读大量的医书,尤其对针灸学非常感兴趣,一边研究,一边试着给自己针灸。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以前的针灸书籍深奥难懂且有错漏,十分不便于学习和阅读。于是他通过自身的体会,摸清了人体的脉络与穴位,并结合《黄帝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籍,悉心钻研,终成大作。
    《针灸甲乙经》的著成对于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后学者在阅读时,一般不必再对3部原著的有关部分加以研读,而只需要研读《针灸甲乙经》,即可有精要的理解。同时,《针灸甲乙经》又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如《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原书早佚,借助《针灸甲乙经》得以保存大部分精华内容。
    在美丽的云南边陲,丽江白沙古镇,有一位年逾九旬的纳西族老中医和士秀,被誉为“雪山神医”,也是民间公认的“丽江三杰”之一。如果不是学了中医,如果不是学了英语,也许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白沙老人。然而,学中医和学英语,却让这位老人的命运传奇不凡。1924年出生的和士秀,当年是丽江地区“高考状元”,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后因身体原因转入语言专科学校,并于1949年毕业。同年加入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后来不幸罹患肺结核,正值壮年,却无奈放弃工作回乡休养。
    回乡后,和士秀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潜心钻研医学,悉心搜集纳西族民间中草药方,跋山涉水尝百草,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草药郎中。“文革”期间,和士秀遭到批斗,再一次被命运重击。难得的是他没有倒下,1985年,经批准,他的“玉龙雪山本草诊所”终于挂牌,在随后的数十年,经和士秀救治过的人不计其数。诊所不大,偏居一隅,但他和他的诊所却名扬天下,因为他会说外语,加上医术精湛,就有不少外国友人来寻医问药。由于诊所总是聚集很多外国人,还一度闹出过笑话,被人怀疑是不是在搞什么间谍活动。
    和士秀行医救人的故事,被国内外的媒体接二连三采访报道。据悉,和士秀先后收到一二百家媒体的采访邀请,有近40种语言的新闻在全球播报。他甚至得到荷兰、英国、美国、加拿大、瑞士等多国政要,以及知名人士、影视明星们的慕名拜访。对此,和士秀在接受采访时说:“不是我和士秀有多么了不起,而是祖国的传统中医了不起,为此才吸引了这么多的国际友人。”
    和士秀曾经帮助许多患者治愈疾病,也免费义诊过很多患者,其中有位美国白血病患者布莱尔连续十多年在其诊所拿药服用。更难能可贵的是和士秀的医者仁心,用他的话说就是:“我的病人来自世界各地,但我更希望他们只是客人,不是患者。”和士秀还一再与人提及,“因为自己也生过重病,深知病人的痛苦,所以我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减少痛苦和压力。无德不成医,是我从医的初衷”。
    历史上,与和士秀有着同样心结和心愿的名医有很多:名医李中梓因痛感两个儿子被庸医药误致死,由仕转医;名医吴瑭,19岁时其父亲患病,四处求医,医治无效终卧床不起而死去,深受触动的他为自己不懂医术眼看病魔夺走父亲的生命,痛定思痛,决意学医;名医唐宗海,因父亲患血症多方求治无效后,由儒转医,开始潜心探索医术,尤其是血症,经过11年时间写成《血症论》,集血症诊治之大成;名医黄元御,因眼疾无法继续求取功名转而学医;名医刘完素,因母亲患病,三次延医不治,不幸病逝,遂立志学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声名见于一乡一野之中的郎中,他们的从医缘由,也多半如此。久病成医,三折肱为良医,确为中医史上的一大奇观。从另一个方面看,也说明了中国人对亲情的莫大珍视。
    再说皇甫谧,其个人的不幸成了中国医学的大幸,《针灸甲乙经》为皇甫谧在医学方面的主要成就,也是他对中国医学最主要的贡献。他的经历是人生的普遍现象,由此可知,决定一个人最终走向和高度的,往往并不一定是起点,而是拐点。只有那些不向命运低头的强者,才能“穷”且意坚,蚌病成珠。
 (作者供职于河南大学出版社)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