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手术为房颤治疗加上双保险
2020-10-2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11723 次本报记者 王 婷 通讯员 郭 昊
目前,我国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已超过1000万人。房颤发生时,患者心脏中的血流变得无序,容易在左心耳凝结形成血栓。一旦房颤终止,心房恢复收缩,左心耳的血栓就会随着血液流向全身,轻则引起晕厥、卒中,重则危及生命。
对于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的房颤高危评分患者,以前只能采用药物或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往往不理想;如今,在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房颤“一站式”治疗已成为这类患者的新选择。这种方法在有效控制房颤的同时,为患者撑起预防卒中的“保护伞”。
一次手术解决两大问题
“没想到自己能恢复这么好,多年的老毛病解除了,心情也舒畅啦!”10月13日,丁老先生说起这几天的感受,难掩内心的激动。
71岁的丁老先生患冠心病多年,活动后经常胸闷、气短、心悸,有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史,近几年来频发房颤,期间进行药物治疗,但无明显疗效,病情时好时坏,反反复复;10天前,因病情进一步加重,入住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八病区。
经检查,当时丁老先生的心率高达180次/分,下肢严重浮肿,心脏扩大,属于房颤高危评分患者,符合房颤“一站式”治疗的适应证。
经心血管内科八病区团队反复讨论,由主任孙俊华主刀,为患者实施了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手术过程是先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经射频消融,患者转为窦性心律,再将封堵伞准确释放至左心耳,封堵效果良好。
“房颤‘一站式’治疗,即射频消融术联合经皮左心耳封堵技术治疗,是近几年业内较为推崇的一种治疗方法,适合高卒中风险或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的房颤患者。”孙俊华说,与分期式手术相比,房颤“一站式”治疗的优势在于,一次手术完成两种治疗,既解决了患者因房颤引发的心悸、胸闷等症状,改善心脏功能,同时也可以让患者无须长期口服抗凝药,避免发生心源性卒中,减少出血风险,减少患者住院次数,减少穿刺的相关并发症。
2015年,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就在省内率先开展房颤“一站式”治疗,患者年龄从50岁到90多岁,至今已成功实施300多例。
找准病因实现个体化诊疗
同样是房颤,但每个人的病因不同、病情差异、病程不等,决定了房颤的治疗必须实现个体化定制。这一点,正是该院心血管内科八病区所追求的。在孙俊华的“病因治疗”理念倡导下,科室本着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对每一名房颤患者都进行严格而全面的评估,力求为他们提供适合的诊疗方案。
56岁的徐先生有着和丁老先生相似的经历。1周前,因胸闷、呼吸困难到郑州市心血管医院心血管内科八病区就诊,被诊断为房颤、急性心力衰竭,孙俊华为其完善相关检查,发现徐先生卒中风险很高。同时,徐先生又存在严重的冠脉狭窄,需要植入支架,而植入支架后需要继续服用抗凝药物,这样会使患者的大出血风险明显增加。该如何是好?
经仔细会诊、评估,心血管内科八病区决定先为徐先生进行房颤“一站式”治疗,待患者病情平稳后,再择期进行冠脉支架植入术。两次手术之后,困扰徐先生多年的心病解除了。
孙俊华说,房颤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20%以上的卒中归因于房颤,且房颤所致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没有接受规范管理的房颤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时刻威胁个人、家庭和社会。
房颤起病隐匿、无明显症状等,导致房颤的知晓率、诊断率低。此外,房颤诊疗新技术的发展也存在区域失衡、基层诊疗水平有限、患者的长期管理和随访不足等问题。为此,该院心血管内科八病区医务人员多次深入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等进行义诊帮扶、科普宣教,将房颤防治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针对如何识别早期房颤迹象,孙俊华说,可以通过数心跳、摸脉搏的方式来判断,如果心跳时快时慢,没有规律,就应该引起重视,建议定期做心电图检查、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加强锻炼等;一旦发现房颤,要尽早到心血管专科医院就诊,评估风险,早期干预,避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