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治疗小儿腹泻经验分享

2020-11-2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临证 浏览:18732 次 


□黄明志

泄多因湿起,秋泻独由燥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生长发育迅速,然所需水谷之精微,均赖脾胃之化生,小儿乳食不知自节,且“脾常不足”,又易感外邪,导致脾胃纳运功能紊乱,升降失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并走肠间而为泄泻,故有“湿气盛,五泄成”和“无湿不成泄”之论。笔者认为泄泻多由湿邪困脾所致,此为共识。但秋泻却是因燥而起。笔者非常赞同儿科中医专家郑启仲“燥邪致泻”的观点,认为秋泻乃因肺燥不能通调水道,下属膀胱,而使水液趋于下焦发为泄泻。因此,临证时主张湿泻治脾,秋泻治胃。脾为太阴阴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明阳土,喜湿而恶燥。故李东垣有“太阴阴土得阳始得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之论。据此认为“泄泻之本虽皆由于脾胃,但疗泻当辨孰湿孰燥,不可盖以湿治之”。

临证必肛诊,粪便定详询

   肛诊是诊断小儿泄泻寒热虚实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通过长期观察,笔者认为肛周红肿饱满为湿热正盛,潮红不肿为虚寒。同时问诊时必详询大便的形状,气味及颜色,若大便泻下清稀,色淡为虚寒;泻下水样,色黄绿,臭秽难闻加黏液为湿热;泻下状如败卵,酸臭难闻为伤食;下利清谷,完谷不化伴肠鸣为脾肾阳虚。

专病用专方,随症加减之

   笔者疗泻根据“湿泻治牌,秋泻治胃”的学术观点,拟太苍散以疗湿泻,梅连散以治秋泻,取得显著疗效,并根据临床症状,随症配伍。
    太苍散组成:太子参15克,炒苍术30克,茯苓30克,车前子30克,葛根10克,炒麦芽5克,乌梅肉10克,广藿香10克,炒山楂5克,砂仁5克。共研为粉末,每次1克,一天3次,开水冲服。
    方义:本方由胃苓散、七味白术散及三消饮化裁而来,方中太子参健脾益肺,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苍术燥脾祛湿为脾家所喜;车前子利水而,茯苓渗湿利水,湿郁化热者,葛根清之;乳食停滞,山楂、麦芽消食;脾湿内停,藿香、砂仁化湿醒之,如此脾健湿除,泄泻自止,随药安之。
    梅连散组成:乌梅肉30克,川黄连15克,车前子30克,山楂炭10克,葛根15克,石榴皮10克。共研为粉末,半岁以内患儿每次1克,半岁以上酌情加大用量,一天3次,开水冲服。
    方中乌梅、葛根敛阴生津,涩肠止泻;车前子分利水道,达“开支河”之目的;川黄连清胃热,石榴皮涩肠止泻,山楂炭收敛止泻,有清热生津、敛肠止泻之功能,对秋泻暴泻伤阴之患儿有特效。

治泻善用梅,内外兼施治

   综合两方可见,在治泻时,善用乌梅。根据患儿“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小儿泄泻,除脾胃为饮食所伤,外感六淫邪气外,肝木克脾土也是令患儿泄泻的一个主要原因。故用乌梅以达敛肝的目的。敛肝则脾舒,脾舒则泻止。同时认为乌梅味酸生津以养阴,以防暴泻所致的阴伤,此为其一。乌梅酸涩敛肠以止泻,且1岁以上儿童用乌梅炭仿西药药性炭之用,此为其二也。乌梅性平偏味有养阴清除虚热之功效,可治疗因脱水而致的发热症状,此其三也。“一药三用”收效甚佳。
    在服药治疗的同时,还要辨证配以外敷和药物熏洗等疗法。如用白胡椒、吴茱萸等配的“暖脐粉”外敷神阙穴以治疗食寒饮冷所致的腹痛腹泻;用苦参、黄连等配的“泻痢平”外敷涌泉穴以治疗湿热所致的泻痢;用“灌足止泻合剂”熏洗双足,治疗婴幼儿腹泻等,临床观察120例,总有效率为95.8%。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