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发作期支气管哮喘须分清寒热

2021-01-1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临证 浏览:12673 次 


□尹国有

   支气管哮喘有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不同,中医治疗发作期支气管哮喘,必须分清寒热,辨明其属寒哮还是热哮,然后据此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并注意随证情变化、灵活加减,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寒 哮
    主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每遇寒哮喘即发,冬季发病较多,伴有面色晦滞带青,胸膈满闷,畏寒怕冷,咳嗽气逆,咯痰稀白涎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温肺散寒,化痰止哮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12克,炙麻黄9克,细辛3克,紫菀15克,款冬花15克,僵蚕10克,蝉蜕10克,苏子10克,半夏10克,五味子12克,生姜10克,甘草3克,大枣5枚。
    方解:方中射干、炙麻黄宣肺利咽,豁痰止哮平喘;细辛、半夏、生姜温肺散寒蠲饮,降逆止咳;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僵蚕、蝉蜕熄风通络,解除气管痉挛,止哮平喘;苏子降气平喘;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补气和中。诸药合用,共成温肺散寒,化痰止哮平喘之剂。
    注意事项:该类型患者在支气管哮喘中较为常见,由于痰气交阻气道较为明显,在温肺散寒化痰的同时应注意急豁其痰以开气道,同时配合地龙、蜈蚣等通络解痉之品以解除气管痉挛。素体阳盛之人感寒哮喘可出现外寒内热之证,所谓“寒包火”,治疗宜在散外寒的同时用石膏、知母、黄芩之属清泄里热。
    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要分清寒热,抓住祛邪、补虚两个关键环节,即“发时治肺”“缓时治肾”,从而达到通气道、保肺窍、扶正固本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及提高其抗病能力。发作期寒哮患者经急以祛邪症状缓解后,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为扶正祛邪,以补虚损,祛余邪、病根,预防再次发病。
热 哮
    主证: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烦闷不安,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痰不利,面赤口苦,纳差脘痞,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治则:清热宣肺,化痰止哮平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白果12克,麻黄9克,桑白皮15克,款冬花15克,胆南星10克,僵蚕10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苏子10克,黄芩12克,甘草6克。
    方解:方中麻黄宣降肺气,既能定喘,又能解表,杏仁降逆平喘,两药相伍,宣肺化痰定喘之功更强;桑白皮、黄芩清肺热而止咳平喘,二药相配,一味宣肺降逆,一味清化热痰,使表证得解,痰热得清,以消除致病之因;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化痰,与麻黄、杏仁配伍,一宣一降,以加强宣肺化痰平喘之功;白果敛肺平喘止哮;胆南星清化痰热;僵蚕化痰熄风解痉,缓解气道高反应性;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宣、清、降三法共用,共奏宣肺清热、降气化痰、止哮平喘之功效,对支气管哮喘属热哮者作用良好。
    注意事项:热哮患者的治疗宜着眼于痰、热、气,治痰当凉润清化而不用燥化,盖热哮其痰稠如胶,清润可缓消,若温燥化之则致痰液燥化,其质更浓;治热宜外宣内清而不用苦寒竞进,因肺气通卫表,肺热多为表闭热郁不得外泄,故用宣肺以开表郁,清肺以撤里热,则肺热得平;治气当宣肺通气,宣肃肺之气机,畅通气道,随着痰除而气道开通,热撤而肺气得平,则哮喘自止。
    临证时还要注意寒热的相兼、转化,寒包火证,寒痰化热,热证转从寒化等情况,恰当选药组方。中医治疗发作期支气管哮喘,不论是寒哮还是热哮,均有较好疗效,但对于处于发作期哮喘持续状态的危重患者来讲,单纯采用中医治疗方法显得力量单薄,宜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供职于遂平县人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