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癌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2021-01-1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临证 浏览:15709 次 


□马 波  韩新巍  文/图

牙龈和牙龈癌
    牙龈是附着在牙颈和牙槽突部分的黏膜组织,呈粉红色,有光泽,质地坚韧。牙龈边缘称为龈缘,正常呈月牙形。牙龈组织学结构包括上皮和固有层,其中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其表层通常为正角化或不全角化;固有层为致密的结缔组织。
    牙龈癌在口腔癌中位居第3位,占口腔癌的22%左右。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40岁~60岁。下牙龈较上牙龈多见,约为2∶1。多为分化程度较高的鳞状细胞癌,生长缓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以溃疡型多见。
牙龈癌的发生可能与什么有关
    牙龈癌的病因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口腔卫生差,细菌或霉菌在口腔内滋生、繁殖促进亚硝胺和其前体的形成,口腔发生炎症时细胞处于增生状态,对致癌物更加敏感,会促进牙龈癌发生。2.异物长期刺激,牙根或锐利的牙尖、不合适的假牙长期刺激黏膜,产生慢性溃疡甚至癌变。3.口腔黏膜白斑、口腔溃疡等慢性疾病。4.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蛋白摄入不足等营养因素。5.长期吸烟、饮酒、咀嚼槟榔等不良嗜好。
如何尽早发现牙龈癌
    牙龈癌多为分化程度较高的鳞状细胞癌,生长缓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以溃疡型多见。患者多以牙龈疼痛、出血、牙松动等症状就诊,此时如果误以为是一般的牙病而将牙齿拔除,将导致该牙床长期不愈合,并可使病变向颌骨内发展,进而引起多数牙的松动和疼痛。牙龈癌向后发展至磨牙后区及咽部而累及翼内肌时,可引起张口受限。
    牙龈癌常发生继发感染,肿瘤上可见坏死组织,触之容易出血,可伴有恶臭。肿瘤体积较大时可出现面部肿胀,浸润皮肤。牙龈癌无论起自颊(唇)或腭(舌)侧均可通过牙间隙向对侧蔓延;向外侧时,各自向唇颊沟侵袭,向内侧时,各自向口底及腭部侵袭;向上可破坏上颌窦底;向下可波及下颌骨,晚期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
    牙龈癌常出现颌下淋巴结转移,后期可转移至颈深淋巴结。
怎么检查和诊断
    1.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的“金标准”,牙龈癌获取肿瘤组织相对容易,无论是牙龈部位的切除标本还是穿刺标本都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也可以采取切除或穿刺活检进行诊断。
    2.牙龈癌侵犯骨质后,X线可出现虫蚀状不规则吸收的恶性肿瘤骨质破坏特征,可表现为压迫吸收和浸润破坏两种类型。
    3.CT检查:能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强化类型,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骨质破坏情况。
    4.MRI(磁共振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在显示肿瘤侵犯范围及神经侵犯时优于CT。
如何治疗更加有效
    对于早期牙龈癌,手术治疗仍然是最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一般需要同时进行患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全身化疗对牙龈癌的治疗效果不佳,仅作为部分患者的姑息性治疗手段,但全身毒副反应严重。
    在恶性肿瘤治疗的历史中,人们一直在探讨能提高药物抗肿瘤作用和降低其毒性反应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是联合用药,使其对肿瘤细胞毒性作用协同;另一方法是改变给药途径,从静脉全身化疗转换为经动脉灌注局部化疗,即介入化疗,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便已经开展了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给药方法的改进使得医生仅用少量药物便可使肿瘤区域的药物浓度提高几十倍,治疗效果大大提高,同时患者的花费显著减少;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明显降低;没有了严重的胃肠道反应、骨髓移植、脱发、肝肾功能损害等化疗副反应,患者的痛苦大大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近年来,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取得了较大发展,已成为临床医生手中的一把利器。通过针尖大小的伤口就能治疗肿瘤,使患者免除了手术切除和修复的痛苦;由于其近乎无创的治疗特点,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弱的患者优势明显。
    放射性粒子植入后,在肿瘤区可持续释放射线杀伤肿瘤细胞,治疗间隔期更长,患者花费更少。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