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 交流经验 共促发展

2021-01-3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聚焦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 浏览:15454 次 

郑州  精准高效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郑州市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机制,7万余名医务人员取消春节休假坚守岗位,迅速确定13家定点及后备医院,快速组建5788人的五级医务人员梯队,14天建成投用岐伯山医院。第一时间实施“交通卡口—居民小区—单位—公共场所”四位一体的健康码智能管理,构建“以村保乡、以乡保县”“以小区保社区、以社区保城区”的全覆盖防控体系。第一时间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新疆、河北;完成国际航班地接任务,实现“双零一满意”目标,精准高效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建立“一个机制”。郑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一办八部”高效指挥控制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全面覆盖、立体防控战“疫”格局。进入常态化防控后,因时因势由“一办四部两专班”调整为“一办四部四专班”“一办四部八专班”。作为第一入境点,机场专班对入境人员实施入境落地、卫生检疫、检验检测和转运治疗闭环管理;进口冷链食品按照“四集中”要求实施全流程闭环管理。疫苗紧急接种专班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要求,做到“两管四不漏”,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累计完成20.9万人次。
    完善“两个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12个区县级疾控机构新改扩建,新增疾控机构人员编制383名,完成62家政府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全市中小学校配备校医或健康副校长1214名。完善医疗救治体系,打造2个市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5个后备救治基地,建立以发热门诊为哨点,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为基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为支撑,后备基地为储备的三级救治体系。
    提升“三个能力”。提升流调溯源能力,组建1200人的流调队伍,成立8个精锐流调小分队,建立市级流调人员下沉驻点机制;组建应急流调小分队,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和实战演练。提升核酸检测能力,组建4000人的应急采样队伍,开发核酸检测系统,组织航空港区全员核酸检测演练;目前全市核酸检测机构达到79家,日检测能力达24万份。提升感染防控能力,建成发热门诊109家、基层发热哨点诊室153家;落实未设置发热门诊的基层医疗机构不收治发热患者、不销售退热药品、不开具退热药处方要求;医疗机构持续开展院感自查、院间互查、专家抽查活动;感控专家对集中隔离点分片包干,按医疗机构标准开展“点对点”常态化督导,消除感染传播风险。
 (本报记者 卜俊成 整理)

 

 

洛阳  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

   近年来,洛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不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2017年以来,逐步恢复洛阳市中心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二中医院和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等5家改制医院公立医院属性,全市公立医院新增床位7000张,更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需求。
    洛阳市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出台了《洛阳市深化完善规范解决改制医院遗留问题实施意见》《洛阳市恢复部分改制医院公益属性实施方案》,明确了改制医院深化改革的政策和路径。洛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相关部门,全面清查、核准医疗机构股权结构变化、出资比例、资产负债、人事变化等情况,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充分考虑医务人员权益,一院一策制定工作方案,为了确保恢复公立医院的过程经得起历史检验,专门成立了监察监督组,洛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市法制办公室全程参与监督,始终坚持依法依规,原市属改制医院全部恢复公立医院属性,做到了医院满意、职工满意、社会满意,洛阳公立医院布局更加合理。
    围绕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洛阳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抓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综合改革效果评价,医疗机构活力不断加强,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5家医院恢复公立医院属性以来,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2个,培育、建设省级重点专科8个,累计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近400余项,创建国家呼吸区域诊疗中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开展义诊、健康宣传和对口支援等,通过减免费用等方式,累计让利患者近亿元。为使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合理,洛阳市投资79.4亿元,建设河南省第二儿童医院、万安山医院、洛阳市中医院伊滨医院、伊滨综合医院、洛阳市肿瘤医院等,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全面提升全市医疗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能力。
    洛阳市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努力做好便民、惠民、利民服务工作,开发手机客户端,实现了现场、互联网、手机三位一体预约方式,使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快捷。在改制医院恢复公立医院后,各类群众信访投诉数量下降了22.3%,医疗综合服务质量满意、基本满意度为99.75%,人民群众健康和就医获得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本报记者  史 尧 整理)

 

平顶山  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围绕先行试点,实现全面覆盖;围绕医疗健康,取得4个成效;围绕信息化建设,凝聚工作合力。2019年年底以来,平顶山市将公共卫生服务融入医共体,着力打造紧密型县域医疗健康共同体,加快推进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初步构建优质、高效、智能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平顶山市借助郏县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县的契机,先行试点,积极打造责任共同体、打造管理共同体、打造服务共同体、打造利益共同体,在受到国家专家组肯定后,在全市推行,已实现全覆盖。打造责任共同体,即成立县(市)委书记牵头的医院管理委员会,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兼任医疗集团党委书记,抓好全行业监管和绩效考核。打造管理共同体,即落实“七统一”集中管理,建立“六大”中心,促进资源集约利用。打造服务共同体,即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向上共建专科联盟32个,横向开展科室共建27个,向下帮扶开展新业务、新技术26项,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24个,带动提升县域急危重症救治水平。打造利益共同体,即推进支付方式改革,郏县、宝丰县、叶县、舞钢市实施医保和公卫资金打包付费,拨付医疗集团,引导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创新绩效考核管理,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绩效。
    平顶山市通过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提升了运行效率,郏县药占比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连续3年保持在39%以上。提升了服务能力,郏县2020年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占比66.48%、同比上升4.61%,宝丰县为72.3%,同比上升22.61%。提升了健康管理水平,郏县2020年健康管理服务人次同比增长13.5%, 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5.8%,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健康促进县。降低了医保基金支出,2020年郏县外转人数减少2467人次,医保基金节约1771.4万元;宝丰县医保基金节约6143.58万元,扭转透支困局。
    平顶山市织“网”互联,建设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连接市、县、乡、村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初步实现区域内医疗健康信息资源融合与数据共享;依托平台搭建新冠肺炎大数据筛查系统,广泛用于大型活动、会议疫情保障;强化数据共建共享,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金保工程”对接,扩充完善全民健康信息数据库,已接入141家医疗机构,采集健康信息约5.7亿条。发“卡”互通,实现全市就医“一卡通”,累计制发卡(码)600多万张,提供860余万次就医服务。开“车”体检,组建县级医生为主体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配置65台云巡诊车,定期入村为签约居民提供集基本医疗、基本公卫和健康管理等“一站式”服务,加快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本报记者 卜俊成 整理)

 

 

安阳  健康安阳建设实现新进展

   2020年,安阳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健康扶贫工作,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强落实,健康安阳建设实现新进展。
    在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方面,安阳实施县乡医疗机构3年提升行动,建成5个县域医疗中心、7个县域医共体、34个社区医院,90家乡镇卫生院诊疗病种均达50个以上,492个贫困村卫生室全部达到省定标准,657个非公立村卫生室实现转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累计特招医学院校毕业生432人,培养基层骨干840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941人,为202个非贫困村乡村医生空白卫生室派驻乡村医生,乡村医生配备合格率达100%。安阳市政府还与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签订定向培养协议,3年计划培养农村卫生人才1500人。
    在推进健康扶贫方面,安阳市强化协调联动,建立慢性病患者申报、就医、用药、随访全流程服务机制,连续3年组织全市乡村医生和医保人员对6.2万名慢性病患者进行逐户逐人排查登记核准,推行8项帮扶措施;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贫困县医院,援建8个省级重点专科、30个院级特色专科,推进70家乡镇卫生院和652个村卫生室实现远程医疗;细化“十个一”服务,针对大病、重病、慢性病与一般人群,制作红、黄、绿三色服务卡,实施排查诊疗联动。2018年以来,安阳市慢性病患者和建档立卡大病重病患者连续3年满意率均在98%以上。
    同时,安阳市还建立健康扶贫动态监管机制,将常态化整改贯穿健康扶贫全过程;组建贫困人口签约团队417支,每个团队签约重点人群不超过100人,配备交通工具和便携医疗设备,提供预留专家号源、住院床位和转诊服务;完善11项贫困人口“五重保障”核心政策和42项扶贫措施,2016年以来,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患者20.4万人次得到及时诊疗。
    为了抓实疫情防控,坚决守好河南北大门,安阳市加强疫情监测,制定秋冬季农村疫情防控方案,设立发热门诊46个、发热哨点70个,实行首诊负责制,强化发热患者闭环管理;筑牢排查防线,今年以来共排查河北和其他风险地区返安务工人员10162人,隔离观察2413人,排查追踪发热患者4062例,实行核酸检测、规范留观等分类管理,排查农村境外返安人员1079人,全部进行核酸、血清双检测,纳入农村网格化管理;严格管控措施,对境外返安和中高风险地区返安务工人员分别落实“14+7+7”和“14+7”防控措施,对92个重点位置和64家基层医疗机构暗访2次,解决问题42个,筑起坚固的健康屏障。
 (本报记者 冯金灿 整理)

 

南阳  强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南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把疫情“危机”变为卫生健康事业提速发展“转机”,加大统筹谋划和项目实施力度,加强重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以来,南阳市在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上与先进城市相比存在许多短板。2020年,南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视支持,在全市形成了全力保障和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共识。
    针对在抗击疫情斗争中暴露出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和不足,南阳市委、市政府提出重点建设“五院三中心”的决策,即建设南阳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以及市紧急救援中心、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的卫生健康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2020年共召开5次市政府常务会议、4次市长办公会议听取卫生健康项目建设汇报,通过重抓重推,带动全市卫生健康基础建设实现“蝶变”。
    南阳市以“钉钉子”精神,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南阳市中心医院“三合一”大楼总投资2.9亿元、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建成投用;南阳市中心医院新院区项目占地600亩(1亩=666.67平方米)、建筑面积39.19万平方米、总投资25.78亿元,已全面开工;南阳市传染病医院占地292亩、建设规模19.5万平方米、总投资15.4亿元,2021年开工建设;南阳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和医疗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占地50亩、总投资8800万元,计划2021年年底主体完工等。
    为加快项目进度,南阳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项目现场,实地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对重大卫生项目实行“容缺办理”,主管副市长每周召开1次项目建设推进会,研究具体推进措施。南阳市人大、市政协多次组织开展专题调研、视察等活动,聚焦助推全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等。
    接下来,南阳市将聚焦公共卫生,特别是疫情防控救治能力短板,统筹谋划“十四五”卫生健康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加强能力建设,筑牢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强防线。
 (本报记者  刘 旸 整理)

 

驻马店  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驻马店市真抓实干,务实创新,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2020年,该市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并牵头组建了紧密型医共体,完成县级中医院改扩建6.5万余平方米,143个乡镇卫生院和3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中医馆,4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2476个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达到80%以上,基层中医药服务更加可及、更加便捷。
    实现上述目标,驻马店市从3个方面发力。该市建立了由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中医药联席会议制度和办公室,下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良好环境。驻马店市(县)党委、政府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各级规划和绩效考核,并落实编制保障。该市要求财政部门将中医药事业经费纳入本级预算,明确逐年递增,优先保障。据了解,2018年度~2019年度,该市(县)财政投入1680万元完成中心城区和105个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实现了中医馆全覆盖。
    驻马店市主动作为,真心实意为基层中医药发展解难题。驻马店市政协牵头开展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题调研,深挖制约基层中医药发展瓶颈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启动了天中名医计划,由市政府每年出资100万元,选拔青年骨干人才到知名中医药大学学习,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驻马店市政府还出资200万元建设好省、市级名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室。同时,驻马店市政府出资100万元建立驻马店仲景经方医学传承基地,开展经方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加强经方学习和临床带教工作。驻马店市政府还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产业,以驻马店市中医院新建项目为载体,率先在全省建设好集特色小镇、智慧城市、创业创新、云科技等于一体的中医康养小镇。
    驻马店市还自我加压,真抓实干为基层中医药发展办实事。2019年,该市启动并完成21个综合医院国医馆建设,建成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家级2个、市级10个,并实现中医馆建设全覆盖;2020年,该市公立中医医院全部达到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标准,泌阳、西平等县正在朝三级中医院迈进;该市有3个县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其余县在下一创建周期中全部申创。驻马店市对创建成功的县由市政府给予30万元~50万元的奖励,并表彰先进个人。
 (本报记者  常 娟 整理)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