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肉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2021-04-13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临证 浏览:14487 次 


□任克伟 韩新巍

   胃肉瘤是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发病率较胃癌低,约占胃恶性肿瘤的1%~3%,胃肉瘤大多发生于胃黏膜下的平滑肌、淋巴、神经等组织,很少发生于脂肪、血管等组织。其中以胃恶性淋巴瘤最为常见,占胃肉瘤的70%以上,其次为胃平滑肌肉瘤。
    胃淋巴肉瘤病理上以非霍奇金病为多见,占80%~90%,其余为霍奇金病。病变发生于胃黏膜下的淋巴组织,向腔内可侵及黏膜层,向外达肌层。病变发展可以如息肉样肿块突出于腔内,也可以在黏膜下弥漫浸润。病灶可以多发,也可单发,也可有溃疡发生。病理学大体分为4种类型:息肉型、溃疡型、浸润型、局部肿块型。以息肉型最为常见,占59%,溃疡型较为少见。胃平滑肌肉瘤约占胃肉瘤的20%,该肿瘤除少数为原发外,大部分由良性平滑肌瘤恶变而来。肿瘤分为胃内型、胃外型及胃壁型,外呈球状或半球状,也可呈分叶状,质坚韧。瘤内常可发生出血、坏死、囊变。病变可单发或多发。由于长期无明显症状,当临床发现时瘤体较大。由于肿瘤血供丰富,故发生溃疡常导致出血。有关文献表明60%~70%的患者以出血为首发症状。其扩散方式以血行转移为主,多见于肝,其次为肺。
病 因
    胃肉瘤的病因尚未明确,最近文献认为胃的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乳糜泻、炎症性肠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有关。胃平滑肌肉瘤主要起源于平滑肌组织,大部分由良性胃平滑肌瘤恶变而来。
临床表现
    胃淋巴肉瘤常见症状为上腹痛,持续钝痛,不放射,与饮食无关,并有体重下降。约1/3的患者可扪及腹部肿块,大而较活动,恶心呕吐常在病程后阶段出现;2/3的患者有出血史,多呈黑便,穿孔较胃癌多见。胃平滑肌肉瘤常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疼痛,上消化道出血和扪及腹部肿块是主要临床表现。胃平滑肌肉瘤的患者病程长短不一,症状出现时间和程度与肿瘤生长部位、生长速度、类型、病期及有无溃疡出血等因素有关。早期由于胃平滑肌肉瘤倾向腔外型生长,症状隐匿,多无特殊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胃淋巴肉瘤:半数以上病人胃液无游离酸。X线检查可见胃壁局限的块状增厚,顶端有溃疡,有时呈息肉状。可为单个或多发的浅表性溃疡,边缘隆起或胃黏膜皱襞广泛变粗。具有诊断意义的是虽有明显肿瘤,但整个病变范围仍可见到蠕动,因病变不常浸及黏膜肌层。胃镜检查常易误诊为胃癌,活检阳性率低于胃癌。
    胃平滑肌肉瘤:可有缺铁性贫血等改变,X线钡餐可见充盈缺损。超声波检查、C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等有助于了解胃肉瘤与周围器官之关系,发现肝转移以及是否判断侵及腹腔淋巴结。
诊 断
    由于胃肉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诊断应根据病史、胃镜活检、钡剂造影和超声波检查、CT等,以及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关系及有无远处转移等综合分析。胃肉瘤病理改变主要在黏膜下,胃镜下多部位较深取材活组织检查可显著提高诊断率。
介入治疗
    早期低度恶性胃黏膜相关淋巴瘤可采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清除幽门螺杆菌后,肿瘤一般4个月~6个月消退。抗生素治疗无效或侵及肌层以下的病例可以选择放疗或化疗。手术治疗胃淋巴肉瘤有助于准确判断临床病理分期,病变局限的早期患者可获得根治的机会。胃平滑肌肉瘤确诊后患者通常多行手术治疗,术式根据肿瘤大小、部位、有无转移而定。肿瘤切除率较高。较小的胃平滑肌肉瘤可以距离瘤缘3厘米以上进行局部广泛的切除。较大的肉瘤应进行胃大部或全胃切除以及胃周淋巴结的切除术。若肝内有孤立性转移瘤,而且患者一般情况尚好,能耐受手术者,可以行胃部分切除术及肝脏转移瘤的局部切除,亦能获得较满意的姑息疗效。
    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胃肉瘤在20世纪90年代被逐渐应用于临床,作为胃肉瘤内科和外科治疗的替代疗法之一,逐渐被临床医生及患者所接受,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已经成为胃肉瘤的手术前辅助和姑息性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