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2021-04-27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临证 浏览:13099 次 


□焦德超 韩新巍  文/图

   骨巨细胞瘤在1940年首次被国外医者发现,为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之一,来源尚不清楚,可能起始于骨髓内间叶组织。骨巨细胞瘤具有较强侵袭性,对骨质的溶蚀破坏作用较大,极少数有反应性新骨生成及自愈倾向,可穿过骨皮质形成软组织包块,刮除术后复发率高,少数可出现局部恶性变或肺转移(即所谓良性转移)。骨巨细胞瘤为低度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
    该病多在20岁~50岁发病,女性高于男性。骨巨细胞瘤的原发部位多发生在骨骺,随病灶的扩大逐渐侵及干骺端。骨巨细胞瘤多侵犯长骨,以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为最多(如图)。
病 因
    骨巨细胞瘤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一般认为起始于骨髓内间叶组织。肿瘤组织质软而脆,似肉芽组织,富含血管,易出血,有时囊性变,内含黏液或血液;肿瘤呈侵袭性生长,穿破骨皮质后可形成软组织肿块。骨巨细胞瘤以往病理学分为三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过渡类型,Ⅲ级为恶性。由于病理分级与临床的预后一致性较低,现已不再强调分级。
临床表现
    患者病变范围较大者,疼痛为酸痛或钝痛,偶有剧痛及夜间痛,是促使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部分患者有局部肿胀,可能与骨性膨胀有关。病变穿破骨皮质侵入软组织时,局部包块明显。患者常有压痛及皮温增高,皮温增高是判断术后复发的依据之一。活跃期肿瘤血运丰富,血管造影显示弥漫的血管网进入瘤内,类似恶性肿物的影像。毗邻病变的关节活动受限。躯干骨发生肿瘤,可产生相应的症状,如骶前肿块可压迫骶丛神经,引起剧痛;压迫直肠,造成排便困难等。
辅助检查
    X线、CT表现:以膝关节周围的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为常见,其次为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和腓骨上端也较多见;多位于骨骺闭合后的长骨骨端;累及至关节面下是典型特点;多表现为偏心性溶骨性破坏,有横向发展的趋势,边界清楚但无硬化边;膨胀性生长,骨皮质变薄;病变低密度区内可见到不完整的骨嵴;除非发生病理骨折,一般无骨膜反应;提示恶性的征象有病变与正常交界区见到筛孔样骨质破坏;骨皮质破坏中断,并形成软组织肿块;骨膜增生并中断形成骨膜三角;病变增大迅速。CT可显示骨巨细胞瘤边缘有嵴状突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囊变区内可见液—液平面。
诊 断
    X线改变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主要X线表现为侵及骨骺的溶骨性病灶、偏心性、膨胀性,且无硬化边缘。无反应性新骨生成,病变部骨皮质变薄,呈肥皂泡样改变。常有病理骨折,系溶骨破坏引起,一般无移位。
介入治疗
    该病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采用切刮术加灭活处理,植入自体或异体松质骨或骨水泥,但易复发,对于复发者,应作切除或节段截除术或假体植入术。部分患者需采用广泛或根治切除,化疗无效。对发生于手术困难部位,如脊椎者,可采用放疗,但放疗后易肉瘤变,应高度重视。
    骨巨细胞瘤血运丰富,大范围的外科手术常伴术中大量出血。目前,术前动脉栓塞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高血运肿瘤的治疗。动脉栓塞术不但可以作为减少手术出血的一种术前辅助措施,增加手术操作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使手术获得更好的疗效,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单独作为姑息性治疗的一种,用以减轻肿瘤疼痛及压迫等。
    此外国内外有学者采用射频消融介入手术方法治疗骨巨细胞瘤引起的症状,其一方面通过高温杀灭肿瘤细胞,同时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另一方面,肿瘤组织坏死会形成一个反应性水肿带,切断肿瘤血供,对防止肿瘤转移亦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