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甘草的不良反应

2021-07-15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乡医课堂 浏览:19999 次 

警惕甘草的不良反应
□牛凤景 董安民

   甘草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来源于豆科植物、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药学专著,将甘草列入上品,尽言其效,不良反应言之甚少。
    《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别名叫美草、蜜甘,气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用清火,炙用补中。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记载,甘草归属补虚药,列入补气药类。
    药性:味甘,性平。
    归经:心、肺、脾、胃经。
    功效: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疼,调和诸药。
    主治:脾胃气虚,心悸脏燥,咳嗽气喘,痈疽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调和药性,风湿痹病,脘腹、四肢挛急疼痛,内服煎汤,用量为1.5克~9克。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往往习惯包点生甘草泡水,使水成淡黄色,因甘草含有甘草酸,故口感是甜味,泻火解毒。甘草毒性虽然甚低,但不可过量或久服,否则可诱发多种疾病的发生,尤其体内湿邪内盛而致胸腹胀满、呕吐、水肿者忌服。是因甘草味甘性缓,可助湿壅气,令人中满之故,《黄帝内经》曰: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伤寒论》是中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专著,载有112方,其中使用有甘草者69方,频次排名第一,占61.6%。在《伤寒论》里,甘草的具体运用为温补阳气、止悸安神、缓急止痛、补中消痞、和胃止呕、利咽解毒、调和诸药,故在69方里得到广泛应用,其治可谓博矣。这其中除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单方使用外,其余68方全部是在复方中运用。最大剂量四两(古时计量单位),依据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古代计量折算,汉代计量一两,折合米制克剂量3克,当为12克;最小剂量二两,为6克。《伤寒论》里用甘草二两,共计61方(次)占88.4%,用甘草三两,2方(次),占2.89%,用甘草四两,6方(次)占8.69%,说明张仲景用甘草常用剂量为二两,为当今6克。
    笔者根据临床经验,运用甘草3克~9克于复方汤剂中,连续服用60天未发现不良反应,个人最常用剂量为3克,还是比较安全的,甘草单方使用很少。在临床上,用甘草的处方占90%,用量为3克~9克,临床处方亦很少用甘草单方药治病。说明方剂的组成,必须遵循组方原则,即“君、臣、佐、使”,可起到增效减毒的目的。
    《伤寒论》112方里,单方使用甘草只有一方,且剂量为二两,为6克,不足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张仲景启示后人甘草避免单方使用。
    甘草在临床广泛应用中,往往出现不良反应,多是单方使用,多因服药时间长或超剂量,引起不良反应。通过学习甘草所含化学成分,不良反应是可以预知的,不过一般停药后,约15天可自行消失。
    甘草主要化学成分所含的三萜皂苷以甘草皂苷含量最高。甘草皂苷和甘草次酸都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生物活性,临床上作为抗炎药使用,并用于治疗胃溃疡。应用中要注意,有潴纳排钾作用,宜引发心脏性气喘,或见水肿。若在临床中不加考虑药源性引起水肿症状还可造成误诊。因此,在临床上甘草虽然是最常用的一味中药,其不良反应则应给予足够重视。
    笔者于2020年6月10日,曾治疗一男性患者,43岁,患卒中,右侧肢体半身不遂,自诉发病前2个月因牙痛,听民间传说甘草可解毒泻火,结果喝了不到一周牙不痛了,认为甘草水甜甜的,比喝白开水好喝,连续又喝了2个多月,每天大约喝一把,估计30克,引起足踝部浮肿,头痛,经测量血压170/11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约两周后出现卒中,右侧肢体半身不遂,头颅CT检查显示左侧脑梗死。
    因此,甘草虽是常用中药,且不可久服过量,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在运用甘草时,以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和最低发生水肿的概率为宜。
    (牛凤景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董安民供职于鹤壁朝歌肾病专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