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第三有感

2021-10-1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杏林 浏览:18769 次 

读《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第三有感
□张东芮

   每次读《黄帝内经》,都有不同的感受,就拿《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第三这篇而言,理解为对经络走向,下针方向的解释说明。思之,似懂非懂,有时豁然开朗,有时又觉得难以捉摸。静下心去体会,从《黄帝内经》得到灵感,去临床实践,最后回归经典。总是感叹《黄帝内经》的博大精深,它丰富的内容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此处,上医、中医、下医的区别,如果只能查形态,只能说不能伤人,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上守神”,守住人体气血津液,懂得如何根据虚实寒热,疾病的发病规律,正经如何循行,别络如何交会,而邪气如何侵袭人体……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截断疾病的源头,在守护正气的基础上,能够阻断邪气来犯,控制邪气的源头,切断邪气的路径,就可以事半功倍。
    在临床上,一位女性患者,36岁,3个月前行开胸手术,2个月前行阑尾炎手术,半个月前因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疗,现出院5天,耳鸣,精神稍差,睡眠差,抑郁倾向,体形消瘦。选穴,耳三针,翳风穴;百会穴,四神聪穴,印堂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照海穴,行间穴。两次针灸后,诉耳鸣稍轻,睡眠改善。思之,患者行手术多次,正气损伤,现耳鸣应为虚证,应以扶正补益固肾,疏肝解郁理气为配穴原则。
    “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我的理解是就像打仗一样,普通的将领只能够守住一个关口,或者说是目光短浅些,只能粗暴地看到眼前的敌人,而真正的大将军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一场战争,于国家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疾病与人的整体也是如此,一个地方有病,全身都是不舒服的。下针的深浅快慢对疾病的补泄也很关键,急徐深浅,顺逆应随。有一个患者,鼻塞喷嚏,选列缺穴、合谷穴、尺泽穴等,针数日后,患者鼻病好转,而且多年小臂发凉的毛病也没了。
    这应该就是调节了这条经脉的气血,一举两得。“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此处理解为根据经脉气血循行,根据时辰来下针,具体仍需要时间认真体会。
    正气顺则病治,邪气顺则病胜。“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少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者,言知所取之处也。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下针毫厘之间,顺经络为补,逆经络为泄。这是对下针方向的解释。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气在何处?气也分成三部分,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理解为外邪在表,水谷之气在中,清气是正气本源,位于下。这是气的存在形式,也是下针深浅的指导。
    “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取三脉者恇,唯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恇然不复也。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夺阳者狂,正言也”。十二经脉,就如同奔流的大河,平日里大家各行其道,循环流注。突然邪气来犯,就如同下暴雨,来了洪水。这时候就要“下针”。固堤是近治,泄洪是远治。更要把握时机,调配得当,要不然就会让洪水蔓延,损失严重。如若伤及正气,邪气随针刺深入其他经脉,就有闭门留寇的隐患。又说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深浅也是奥义无穷。邪气深则刺深,病情浅则刺浅,肌肉肥厚则深刺,瘦弱则刺浅。深浅之间,补泄乃至。
    有典籍记载,“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医者下针的感觉又是另外一种学问,下针之后患者又是何种感觉,酸麻沉胀,紧涩痛空,或许与施针者有关,或许与患者病情虚实有关。下针的毫厘之间,着实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引导着患者和施针者的感觉,配伍穴位之后,又是君臣佐使怎样的分配,似乎接近了,但是仔细考量,觉得只是皮毛,但仅仅是皮毛也能让我们获益良多。
    针之博大精深,可以独当一面。配合脉诊,查疾病之根源,明整体之盛衰。读《黄帝内经》就像黄牛吃草,刚开始是苦涩的,但越咀嚼越香甜,沁人心脾。
    《黄帝内经》是一本需要中医人终身研读的典籍,它穿越千年,历史的尘埃却更加凸显了它先进的理论体系。古代的思想有些晦涩,但却是指导中医人临床的理论源泉。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更是大放异彩。让我这刚刚走向临床的中医人,更加坚定信念,做好中医人,学经典,读经典,努力发掘《黄帝内经》宝藏,用《黄帝内经》知识理论武装自己,将中医发扬光大。
 (作者供职于濮阳市中医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