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照护要点
2022-02-2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基层视角 浏览:11828 次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照护要点
□王玉玲
今年67岁的李老太太,在退休前是一位中学教师,半年前逐渐出现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下降等症状,自诉头部昏昏沉沉,记忆力下降,浑身难受;时常丢三落四 拖累了家人,感觉活着没意思。为此,她多次采取自缢、绝食等方式,企图自杀。无奈之下,家人带她到医院就诊,医生根据病情,初步诊断其为老年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指60岁以后发生的抑郁症。在社会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的卫生保健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近几年,老年抑郁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像李老太太这样的患者,在精神科门诊及病房并不少见。有一项研究结果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有15%患有抑郁症,在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中,抑郁症的发生率达50%~55%,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在身体老化过程中,脑部参与精神活动的一些生化物质及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常出现人格特征改变,比如多疑、孤僻、被动、固执等,加之各种慢性病缠身,使老年人应对挫折的能力明显下降。
同时,各种社会心理因素,比如退休后心态失衡、经济拮据、就医困难、丧偶、独居、家庭矛盾等成为老年抑郁症的主要诱因。
总之,心理和生理的共同变化构成易感因素,而各种社会心理因素起到助推作用,促使老年抑郁症发生。
与青壮年相比,老年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有独特之处,其抑郁心境长期存在,但往往不如青壮年典型,患者不能充分表达忧伤情绪,常用“没有精神”“心里难受”等表达感受,表现为闷闷不乐、坐卧不安、忧心忡忡、悲观绝望等,并伴有各种躯体不适,常有自杀念头和行为,危害性较大。家人应了解老年抑郁症的特点,掌握正确的照护方法,帮助患者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老年抑郁症的特点
自杀危险性高。老年抑郁症自杀的危险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老年患者一旦决定自杀,时常比青壮年更坚决,行为也更为隐蔽。有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自杀未遂与成功之比在40岁以下是20∶1,60岁以上是4∶1。患者在抑郁心境下否定自己,常回忆不愉快的往事;自我评价下降,无用、无助感强烈,对生活失去希望,感到悲观和绝望,从而产生自杀念头和行为。
认知及思维障碍。大多数老年抑郁症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执行功能受损、判断力障碍、语言障碍、难以集中精力及思维迟钝、动作迟缓等,甚至伴有假性痴呆症状,比如患者无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法。其间,患者敏感多疑,易出现疑病观念、关系妄想等症状。
常伴有躯体不适症状。该病具有情感症状向躯体症状转化的倾向,患者往往对躯体过度关注,时常感到全身不适,比如消化系统有腹胀、腹痛、恶心、嗳气、腹泻、便秘等;心血管系统出现胸闷、心悸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比如面红、潮热出汗、手抖等。患者辗转于各大医院治疗,各种检查结果显示:无异常,但自己却感到不适,甚至认为得了不治之症。躯体不适感明显影响了患者的情绪,因而加重抑郁、焦虑等病情。
家庭照护要点
防范意外事件。由于老年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较高,家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将防范意外事件、保证患者安全作为家庭护理的重点。平时,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消极言行要引起足够重视,凡能成为自伤、自杀的工具及药物等,要妥善保管。
督促规范服药。规范用药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家人要督促患者规律服药,帮助患者保管好药物,主动与其交流服药后的感受;给药后要检查其口腔,防止患者藏药;密切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反馈,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或停止服药。
做好心理护理。家人的陪伴和关爱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平时多交流、多沟通,耐心倾听其内心感受,鼓励其表达出真实想法和躯体不适感。其间,家人应关注患者的寂寞、空虚、失落等不良情绪,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其养成合适的兴趣爱好,适量运动,以缓解抑郁情绪,增加信心,促进康复。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