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痰熄风法辨治颤证探析
2022-03-2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1731 次健脾化痰熄风法辨治颤证探析
□马云枝
人们常说“用药如用兵”,在辨证施治、遣方用药过程中,医者若通晓疾病本质、药之性味归经,用之得当,则收良效。若用之不当,不仅不能祛邪,反而伤及正气,甚者贻误病情。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医学称震颤麻痹为颤证,属中医的“震颤”“振掉”“肝风”等范畴。其病因病机虽然错综复杂,但不外乎虚实两端,乃本虚标实之证,以五脏气、血、阴、阳亏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考虑到颤证以老年患者居多,五脏俱虚,以肝脾肾为主,在治疗方面,笔者认为,运用健脾化痰熄风法,以调补五脏气血阴阳为主,补益肝脾肾为先,兼活血逐瘀通络,标本兼治,可取得良效。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有“脾病而四肢不用”“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说明古贤对脾主肌肉四肢进行了详细论述。笔者结合临床实际,提出脾虚则功能失调,四肢百骸失之滋养,导致四肢“震颤”,所以四肢肌肉病变从脾论治可以收到良好效果。脾为后天之本,脾为胃行其津液,对饮食进行运化,生成气血,运行周身。对此,中医以调和阴阳、梳理气机为重要的治法,气血和,气机畅,正符合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提出的“脾胃衰弱则百病生”的观点。总之,脾病可以影响四肢病变,而“肝主身之筋膜”,两者同为气机运行的重要枢纽。若脾虚,枢纽作用不能正常发挥,病久气血不畅,筋脉失养,肢体“震颤”,脾病影响肝功能正常发挥,肝风内动,产生肢体动摇之症状。基于此,笔者提出脾虚生风是导致颤证的重要病机之一,而脾虚又有气、血、阴、阳亏虚之区别。
一是脾气虚生风。《黄帝内经》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文字记载。因此,脾虚之人易外感风邪。脾主四肢,肺主皮毛,脾为肺之母,母气不足,则固护卫表的作用减弱,邪气由汗孔、皮毛而入,表现为脾气虚,易感受外风,外风易引动内风,从而产生摇动之象。气血、津液由脾胃化生,脾虚则化生力量不足,致使气的温煦、防御、固摄等功能失常。卫外不固,则腠理疏松易被风邪侵袭。对于脾虚易感风邪之患者而言,宜用玉屏风散、参苓白术散辨证施治,其中黄芪、白术皆为健脾、益气之品,脾健则气旺,气旺则抵御风邪有力量,腠理固密则风邪不得而入,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是脾血虚生风。明代妇科专家陈自明在《校注妇人良方》注释中指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的观点。这说明脾主统血,血液的生成离不开脾,如果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来源就会不足,导致血液化生乏源,而肝藏血,脾胃消化吸收饮食中含有营养的成分而化生血液,以滋养肝脾胃。若脾胃健运失职,化源不足,肝失濡养,肝之疏泄功能失常,肝气上逆或肝气郁滞,则肝风内动。这是虚风,中医理论强调“一法曰养肝,肝风旁走四肢,经络辛掣或麻者,宜养血熄风”。对此,笔者认为,只有养肝体,方能实现肝功能正常,以濡养筋脉,则颤动自消。
三是脾阴虚致津亏生风。脾不生津,则津亏化生力量不足。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清气下陷,导致患者长期泄泻,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致使长期呕吐,或脾胃虚弱,则引起肺气不足,卫表不固,长期出汗,均能耗伤津液。针对此类患者,笔者多采用加减复脉汤加龟板、鳖甲、牡蛎等药物以平肝熄风,滋阴降火。
四是脾阳虚引动内风。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若脾阳虚衰致温煦功能减弱,寒邪内生则筋脉拘急。脾阳虚,其运化水谷力量减弱,精气不能上输于肝,筋脉失去肝血滋润,故出现风象。在临证时,笔者非常注重阳气的作用,若阳气不足,阳气失其所则变生百病。
针对此类疾病,在治疗方面,笔者倡导扶正祛邪必当健运脾胃,在常规治疗用药的基础上,时常采用健脾益气、益胃生津以顾护脾胃。以党参、黄芪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炒白术健脾燥湿,白豆蔻、砂仁、薏苡仁、陈皮、香附、木香理气健脾,芳香化湿,与补益药合用以防壅滞中焦,影响脾胃运化。若患者的形体超重,头部昏沉,肢体困重,脘腹胀满,纳食不香,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腻脉滑者,笔者认为,痰湿内蕴之象较盛,健脾为治痰之关键,脾气健运则痰湿尽去,常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可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若痰湿之象较盛者,可重用茯苓,适量加燥湿化痰的苍术;若呕吐、纳呆、口苦咽干、苔腻脉滑等湿热之象明显者,加黄连、胆南星可清热燥湿,化痰通络。其间,慎用火麻仁、郁李仁等药物,以防滋腻碍脾。
因颤证患者以年老体弱者居多,笔者认为,辨证用药时要尤为谨慎,时刻顾护脾胃以达病退而脾胃不伤之目的。同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将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贯穿辨证施治之始终。
(作者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