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疫疹诊治的重要专著——《疫疹一得》

2022-04-1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杏林 浏览:17488 次 

论述疫疹诊治的重要专著——
《疫疹一得》
□黄新生

   清代医家余霖因父亲死于时疫,故专心于疫疹的临床研究,颇有心得,著成《疫疹一得》,重点论述疫疹诊治。余霖擅长用石膏治疫疹、温病,曾有“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的临床见解,并创制了清瘟败毒饮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疫诊治法。

    余霖,字师愚,安徽桐城人,其父染时疫病故,遂弃儒从医,侧重于疫疹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清史稿》中记载:“霖,字师愚,安徽桐城人。乾隆中,桐城疫,霖谓病由热淫,投以石膏,辄愈。后数年,至京师,大暑,疫作,医以张介宾法者多死,以有性法亦不尽验。鸿胪卿冯应榴姬人呼吸将绝,霖与大剂石膏,应手而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余霖总结30余年的抗疫实战经验,著成《疫疹一得》2卷。
    《疫疹一得》卷上论疫疹病源、诊治要点、常见症状辨析,包括《运气便览》《运气之变成疾》《疫疹穷源》《疫疹之症》等。《疫疹一得》卷下论述疫疹瘥后诸证的治疗、斑疹形色的辨别、疫疹诸方析义,包括《瘥后二十症》《娠妇疫疹》《疫疹诸方》等。《疫疹一得》附有余霖治疗11例疫疹重症验案。
    《疫疹一得》是论述疫疹诊治的重要专著,对温病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是余霖学术思想和临床成就的体现,具有以下特点。

论述疫疹的病因病机

    余霖认为,疫疹之病是运气之变,衍为时气为病,其病因为疫气所感,是具有强烈传染病性的“热疫”。余霖接受了吴又可“邪自口鼻而入”的观点,但不认同其“邪不在胃而传于膜原”的看法,认为疫疹的病位在肺胃。疫邪属火热,从运气理论入手,余霖提出“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的论断。疫疹的发病是淫热侵及肺胃,布散十二经所致。
    疫疹发病的缓急与体质、热毒的强弱有关。斑疹透出迟缓,可能是热毒过盛,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也可能是人体正气不足,不能及时驱邪外出。斑疹透发较快,可能是人体正气较强,能迅速驱邪外透。斑疹透后,热势逐渐减弱;也可能是热毒过盛,一发病就斑疹遍布,是热毒侵犯营血的表现。
    如果斑疹一日即发,是邪气不能入胃,这属于吴又可的邪伏膜原。如果四五日仍不透,说明胃虚而热毒深入。胃为十二经之海,邪气深入,由胃而敷布于十二经,充斥上下内外。毒热布于外则发热恶寒,斑疹可见;毒热盛于内则烦躁谵妄,口渴不寐;充斥于上则头痛如劈;充斥于下则腹痛下泄;伤于心则昏闷无声;侵于肺则喘嗽鼻衄;及于脾则腹痛不已;波于肝则筋抽脉惕;动于肾则腰如被杖。更有毒热侵及大肠见下泄或便秘,侵及膀胱见少溲溺血,侵及胃见呕吐呃逆等。虽然症状表现不一,但是根本是热毒在胃。

重视疫疹的鉴别诊断

    一是鉴别疫疹与伤寒
    疫疹与伤寒在初起时都可见头痛,但伤寒太阳病、阳明病的头痛不沉重剧烈;疫疹则头痛如劈,沉不能举。
    疫疹与伤寒在初起时均有汗出表现,伤寒表实则无汗,表虚则有汗;疫疹下半身无汗而上半身有汗,尤以头汗为甚。这是因为头为诸阳之会,疫疹系热毒内盛,火性炎上,故上半身有汗而头汗尤甚。
    疫疹与伤寒都可见有自利,伤寒太阴病可见有腹满自利;疫疹自利则无腹满。这是由于疫疹自利由邪热下迫大肠而致。
    疫疹与伤寒都有呕恶,伤寒少阳证除心烦喜呕外,还见胸胁苦满或耳聋;疫疹绝不见胁痛、耳聋等。伤寒之病很少发斑,只有待寒化为热之后乃可见斑;疫疹常见发斑,常常发斑越迟疫毒越深。
    二是鉴别斑疹判断预后
    余霖认为,凡斑疹一出,皮肤表面虽然颜色不同,病情轻重不同,但是因邪毒有外透趋势,预后良好。如果一出即小如粟粒,紧束有根,如从皮肉里钻出者,其色紫,如浮萍之背,多见于胸背,其势多凶;疹色淡红而润泽,此为佳。若淡而不荣润,色娇艳、形干滞,是血热较重。若色深红,病情比淡红色重。若色艳红如胭脂,乃血热之极,病情更重。若色紫赤如鸡冠花,病情比艳红色更重。斑疹色黑病情最重,往往是热毒极盛,由紫赤斑发展而成。

辨证治疗疫疹

    一是创制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饮是余霖在乾隆年间京城大疫中创制的经验之方,由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而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清瘟败毒饮由石膏、黄连、犀角、黄芩等中药组成。余霖认为:“此十二经泄火之药也。斑疹虽出于胃,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火于上焦;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绝之水;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也。此皆大寒解毒之剂,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清瘟败毒饮主瘟疫热毒,气血两燔之证,可治疗一切火热之邪所引起的心烦、口干咽痛、大热干呕、谵语不寐、吐血衄血、热盛发斑等。
    原方中生石膏、生地黄、犀角、黄连4味大寒解毒之剂均标以大剂、中剂、小剂,根据患者的脉象、疫疹的形色,推测患者感受热毒的浅深、轻重而应用不同的剂量。疫疹初起阶段,患者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脉见沉细而数,用大剂量清瘟败毒饮;若脉见沉而数者,用中剂量;若脉见浮大而数者,用小剂量。余霖特别指出,服此方若斑一出,即用大青叶、升麻以引毒外透,称为“内化外解,浊降清升”之法。余霖还总结出清瘟败毒饮治疗疫疹的52个适应证,并附以具体加减药物,可谓以简驭繁,深得疫疹辨证治疗之道。
    现代研究认为,清瘟败毒饮具有解热、抗炎、镇痛、镇静、抗菌、抗病毒、保肝等作用。在2003年,学者用清瘟败毒饮治疗非典型肺炎取得了良好疗效。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中,推荐使用清瘟败毒饮治疗危重症患者证见气血两燔型。余霖还根据和剂局方凉膈散创制了清心凉膈散,主治疫疹初起,包括丹痧等。
    二是提倡娠妇疫疹必治
    余霖提出“母病即胎病,母安则胎安”的观点,结合疫疹患者妊娠期的特点,依证辨机,提倡妊娠期妇女患疫疹必须加以除疫的治疗,并针对欲疹苗之外透,非凉润之法效,提出以寒胜热、以水克火的清解凉血法,母病一解,胎元自安。对于妇女特殊生理期疫疹的辨治,提出若患者正当产后或经期感染疫邪,医者应谨记治疫之寒凉药物可能误人性命,需要缩短疗程。
    《疫疹一得》条理清晰,总结出疫疹因于运气、正气、毒火诸般因素,首创重用生石膏之清瘟败毒饮,给后世治疫提供了切合临床实际的宝贵经验。余霖与吴又可对于疫病的辨治,丰富了祖国医学温热病辨治的内容,对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