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用耳护耳 远离耳病困扰

2022-12-0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健康促进 浏览:15327 次 【查看证书


□卢 星

   耳朵在人体中掌管着听力和平衡。如果没有正确用耳,可能会导致耳部不适或疾病,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耳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令人苦恼不已。
    以下3个病例是门诊常见的病例,均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良的用耳习惯和不正确的治疗方式导致的。
    病例一:小张,22岁,从事手机销售工作,长时间佩戴耳机后出现耳闷。医生检查后发现其双侧外耳道深部充血,但听力检测显示双耳听力大致正常。
    病例二:张先生,35岁,因耳痒、耳闷到医院就诊,曾有采耳经历。医生检查后发现其外耳道内有大量真菌团块,诊断为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治疗后,症状反复发作。
    病例三:王女士,42岁,有中耳炎病史,近期发现耳朵流脓后用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医生检查时发现其外耳道深部真菌团块及鼓膜穿孔,诊断为慢性中耳炎并发真菌性外耳道炎。
    那么,科学用耳护耳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梳理、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改善睡眠,放松身心。睡眠障碍是耳鸣、耳聋和眩晕等内耳疾病的常见诱因。患者心理压力大或者熬夜、劳累等,均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又反过来导致耳鸣加剧,由此形成睡眠障碍和内耳疾病之间的恶性循环。有研究表明,改善睡眠障碍可以使耳鸣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合理作息,保障睡眠,能有效预防耳部疾病的发生。
    二、增强体质,积极治疗其他全身性或局部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可通过血压、血糖的剧烈波动,影响耳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导致突发性耳聋、耳鸣等疾病。此外,内耳并不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豁免器官。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容易导致双侧波动性听力下降。局部疾病对耳部疾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鼻-鼻窦炎。儿童发生腺样体肥大,其鼻部的细菌及分泌物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从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等。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有助于降低耳部疾病的发病率。
    三、避免过度用耳,远离不良习惯。长时间接打电话、使用耳机及长时间处于嘈杂环境中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伤耳习惯。使用耳机时请牢记3个“60原则”,尽可能减少对听力的损伤:1.使用耳机时,音量应小于最大音量的60%;2.使用耳机的时间不要连续超过60分钟;3.使用耳机时,周围噪声不要超过60分贝。另外,从事噪声较大的工作时,可以使用防护耳罩。
    是否需要定期清理耳朵?这是笔者经常在门诊被问到的一个问题。答案是不需要定期清理耳道。耳屎是由耳道皮肤分泌的一种淡黄色黏稠物质,其贴附于耳道皮肤表面,对皮肤起到滋润、抑制细菌的作用。频繁挖耳不仅会增加细菌、真菌等感染的概率,还容易损伤耳道,甚至可能损伤鼓膜。总之,保护外耳,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少折腾为好”。如果发现耳道内有黄褐色或黑褐色的硬团块,可能是耵聍栓塞或者外耳道胆脂瘤,应及时就诊,让医生将其取出。
    四、正规诊治,合理用药。患者出现耳部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规范治疗,避免在不明病因的情况下自行用药。病例三中的患者根据以往的就诊经验,自行用药治疗中耳炎。殊不知,很多时候,中耳炎的发作并发真菌感染,而左氧氟沙星的作用是杀灭细菌,并不能对抗真菌,盲目使用不但会导致真菌感染无法控制,还可能导致局部细菌的变异和耐药。耳部解剖复杂,不易观察,因此正规诊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正规诊治、找准病因,才能药到病除。
    突发性耳聋是常见的耳科疾病,开始治疗的时间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这就意味着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笔者经常会遇到数周,甚至数月后才来就诊的患者,他们往往认为儿科疾病是由上火导致的,休息几天就好了,最终错失了最佳时机。
    局部用药是治疗耳部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偏方往往不可取。笔者曾遇到一位中耳炎患者,因耳部流脓在当地寻求偏方治疗,来医院就诊时其外耳道内已经堵满了黑色粉末。这种错误的治疗方式,一方面不利于耳内病变的引流;另一方面,黑色粉末堵塞耳道,也会影响医生对耳内情况的观察及判断。
    总之,保持良好的全身状况,掌握科学的用耳习惯,将有助于我们远离耳部疾病;及时就诊、规范治疗,也将使我们的康复之旅变得更加轻松、顺畅。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科)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