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患者出现暴力行为怎么办

2023-02-0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健康促进 浏览:18590 次 【查看证书

□王玉玲

 

   暴力行为是精神障碍患者基于愤怒、敌意、憎恨或不满等情绪,对自身、他人或周围环境所采取的破坏性攻击行为。精神障碍患者因为心理活动紊乱,是发生暴力行为的危险人群,常在幻觉、妄想等症状支配下出现自杀、伤人、毁物等行为,给患者自身、家庭及社会带来一定危害,甚至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家属要对居家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行为准确预判,进行有效防范,正确处置。
识别征兆
    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前,往往会有一些征兆。
    在情绪方面:近期情绪波动大,有时突然情绪激动、愤怒、乱发脾气、异常焦虑等。
    在语言方面:对真实或想象的攻击对象有威胁性语言,比如嘲笑、谩骂、抱怨、大声喧哗,故意吸引他人注意,拒绝接受治疗,大声指责,无理取闹,纠缠他人等。
    在行为方面:眼神机警,表情紧张,对周围环境敏感度高,脸部及手臂肌肉紧张度增加,下颌绷紧,呼吸加快,动作增多,捶打物体,踱步,不能静坐,突然停止正在进行的动作等。
风险评估
    家属发现精神障碍患者有暴力行为苗头后,要迅速评估其目标指向,判断其有无具体攻击对象,如某人或环境、物品等,做好针对性保护,必要时转移目标,适当回避,努力降低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根据既往暴力行为史、诱发因素、处置情况、伤害后果等,评估此次暴力行为发生的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及时防范
    评估精神障碍患者有暴力行为风险后,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干预,把暴力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减少诱因:保持环境安静与整洁,避免嘈杂、拥挤;尊重患者,平等交流,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避免与其发生争执;鼓励患者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如捶沙袋、枕头、棉被,以及听音乐、做运动等,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无法自控时要求助于他人;管理好刀具、剪刀等危险物品,以免被作为攻击的工具。
    保持有效沟通:要随时注意精神障碍患者的情绪、面部表情、行为、语言变化,注意沟通交流方式,患者若否认有病、拒绝接受治疗,家属要避免使用命令性语言,应使用平静而低沉的声音与其沟通,尽量降低其情绪激动程度,大声呵斥会使其认为是一种挑战,从而导致事件升级;躯体姿势作为一种非语言沟通方式,家属不可轻视,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时应做出镇静、放松的姿势,避免做出突然性、紧张性、威胁性的动作,并与其保持一定距离,不仅让患者有安全感,还是对自身的保护。
应急处置
    一旦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家属要沉着、冷静,立即呼叫其他人寻求援助。
    控制局面:迅速转移周围的危险物品,以真诚、平和的语气与患者交流,用简单、清楚、直接的语言提醒其暴力行为的后果。与患者保持安全距离,避免面对面,不可迎面阻拦,更不要背对患者,应从其背后或侧面阻止其暴力行为。
    解除武装:身边可移动的家具、电器、玻璃器皿、棍棒、刀具等均可成为攻击性武器,当沟通劝阻、制止无效时,要想办法转移患者注意力,乘其不备快速转移这些物品。多人参与处置时,要行动果断、步调一致、齐心协力。
    隔离与约束:对有严重攻击行为的精神障碍患者,可采取隔离和约束的方法,将患者暂时与他人分开,隔离于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中,尽量减少感官刺激。约束时,要防止患者骨折、脱臼、皮肤损伤等;同时,注意患者的情绪反应,要多给予安抚,稳定后要及时解除约束。
    精神疾病的急性期和稳定期均可发生暴力行为,家属正确处理可有效减少发生频率,减轻伤害后果。当危机状态得到有效控制后,应及时将患者送到医院,寻求专业帮助,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进行规范、长期的行为干预。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