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药物的种类有哪些
2023-07-2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十一版:合理用药 浏览:16668 次 【查看证书】□王俊亮
糖尿病患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长期服用降糖药物维持血糖水平。如今,降糖药物多种多样,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对降糖药物的了解还停留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胰岛素等药物上。殊不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降糖药物已经应用于临床,并且降糖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大大减少。在此,笔者盘点一下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
第一类:双胍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为二甲双胍,降糖效果好,发生低血糖的概率低,尤其是在控制空腹血糖方面优势显著。但是,服用二甲双胍会抑制维生素B12的吸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第二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都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这类药物更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摄入为主的人群。这类药物不仅能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还不会引起低血糖。因此,这类药物已经成为降糖的一线药物了。但是,这类药物服用期间会出现腹胀、排气增多等胃肠道反应。因此,慢性胃肠功能紊乱、肠胀气患者,对这类药物要慎重选择。
第三类:磺酰脲类药物
在这类降糖药物中,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都是现在比较常用的药物,降糖效果都很好。一些有β细胞功能、无磺脲类药物禁忌证的患者,可以选择这类降糖药物。比如,不适合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就可以选择这类降糖药物。这类降糖药物的缺点是低血糖发生风险相对较大,并且对肝肾功能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四类:格列奈类药物
这类药物中比较有名气的当属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优点是见效快,随餐服用能够很好地控制餐后血糖。如果患者饮食不规律,也可以选择这类药物,并且不会引起低血糖。这类药物的作用时间相对较短,对于空腹血糖控制效果不太理想。
第五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均属于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一些腹型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岛素抵抗明显的糖尿病患者,选择这类药物治疗效果比较好,并且单独使用不易引起低血糖,缺点是见效比较慢,还可导致体重稍增。
第六类:抑制剂
DPP-4(二肽基肽酶)抑制剂,包括西格列汀、利格列汀、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等;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包括利拉鲁肽、艾塞那肽、利司那肽等;SGLT-2(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包括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这几种抑制剂的降糖效果也非常显著,并且安全性与耐受性都比较高。
第七类:胰岛素类药物
胰岛素也是比较常用的降糖药物,包括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等。胰岛素类药物应用的频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是更符合人体胰岛素分泌模式,对于血糖水平较高的患者效果比较好。
(作者供职于中牟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