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胆道引流管(可携粒子型)
2023-08-2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二版:综合新闻 浏览:17399 次驼人产学研项目转化成果之
一次性使用胆道引流管(可携粒子型)
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一次性使用胆道引流管(可携粒子型)
专利持有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焦德超、韩新巍;山东省肿瘤医院牛洪欣
专利号:ZL201721340318.X;ZL201410058873.8
研发背景
恶性梗阻性黄疸多是由胆管癌、胆囊癌、肝癌、肝门部转移癌等侵犯或压迫胆管导致的胆汁排泄受阻。患者一旦发生黄疸,肝功能会迅速恶化,进而引发肝衰竭失去生命。胆管解剖位置复杂、空间狭小,肿瘤切除率不足20%。很多老年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接受外科手术,临床上需要较好的治疗方案。
125I(碘-125)放射性粒子作为近距离放射治疗源,已广泛应用于前列腺、脑、肺、胰腺、肝脏等各类恶性实体肿瘤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病变侵犯或压迫胆管,导致胆汁排泄受阻的一种表现。将125I放射性粒子逐颗串联成链状结构对胆管病变进行近距离放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解决方案
导管内设引流腔和核素腔,引流腔内设置有控制线,核素腔道沿管体设置,具有胆汁引流与携带核素治疗的双重功能。导管结构设计合理、可携带核素分布均匀且局部近距离辐照可控。依据患者治疗情况,导管及其携带核素可随时撤出患者体外,留置时间可控(适用于介入科、肝胆外科)。
创新亮点
①双粒子腔可装载直径为0.8毫米和0.6毫米的治疗粒子,近距离辐照病变。
②36厘米长粒子腔的微针式排气孔设计,保证远端病变的治疗效果,使粒子置入更加顺畅。
③卡扣式护套及高分子填充线设计,固定粒子在引流管的位置;高分子填充线还可用于调整粒子的数量与位置,实现精准内照射。
④引流腔的引流孔采用多直径设计,保证胆汁充分引流。
⑤表面涂覆亲水涂层,降低摩擦力,保证经皮、经肝置入胆管。
驼人集团产学研项目介绍
2011年,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奖获批设立。驼人集团率先在医学界开展医疗器械产品创新模式的探索,自2008年,设置产学研创新扶持基金,奖励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创新,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帮助众多临床医务工作者实现了创新理想,使患者、医务工作者、企业多方受益,为我国医学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内容由驼人集团提供)
视频演示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