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 与患者同行——读《恩宠与勇气》有感

2023-11-3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卫生文化 浏览:10115 次 

□刘新

 

   在一次心理培训课上,老师向我推荐了《恩宠与勇气》这本书。因为我的职业存在特殊性,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多场景都仿佛在眼前重现。该书的作者肯·威尔伯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是意识研究的卓越人物。下面,我想谈谈书中肯·威尔伯和崔雅的抗癌历程。
    肯·威尔伯和崔雅从痛苦、焦灼、相互伤害的复杂心理,到最后达成和解状态。该书不仅讲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还让读者领悟到在面对死亡时的人生意义。这本书无论是讲述癌症患者的故事,还是作为患者与护理者的抗癌指南,或是一则动人的爱情佳话、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死亡与濒死的检视,都是极为成功的。
    生命的意义,人性的高贵,都在《恩宠与勇气》中体现出来了,比如崔雅说过这样一句话:“因为不能再忽视死亡,所以我要更加用心地活下去。”
    崔雅与肯·威尔伯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两个人初次相遇,就产生了美好的感觉。于是,他们相爱,最后结婚了。令人遗憾的是,在婚礼前夕,崔雅却突然发现自己得了乳腺癌。经过了5年的抗癌之路,崔雅的癌细胞还是发生了转移的情况。在艰难的岁月里,崔雅与肯·威尔伯靠着对爱的承诺,携手走过了那段日子。
    我的工作,决定了我每天都要和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打交道。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碰见过沮丧的患者,也碰见过勇敢面对疾病的患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1/3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1/3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患者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那么,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如何正确认识疾病呢?
    其实,疾病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目前能做的事,使自己得到支持,非常具有挑战性。在我和患者的沟通中,我发现倾听就是帮助他们,只有在情感上试着贴近他们、接触他们,才是有效沟通。
    有一位30岁的女性患者,因背部患癌症且肿瘤侵袭范围较大,治疗时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她不得不卧床休息将近5个月,身心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在偶然的一次查房中,我得知第二天是她的生日。于是,科室临时决定为她在病房过一个特殊的生日,让她感受医务人员的关心和温暖,鼓励她战胜病魔。
    当医务人员把生日蛋糕送到她面前时,她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在医生规范的诊治和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下,她的身体康复情况良好。
    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为患者营造一个有利于康复的环境很重要。一件温馨又平凡的小事,却融入了医务人员对患者浓浓的关怀之情。
    在癌症患者中,骨肿瘤的发病率不算太高。但是,在骨与软组织科,患者的年龄跨度很大,有襁褓中的婴儿,也有豆蔻年华的少女,甚至还有耄耋之年的老人。在这里,不但需要精湛的医疗技术,还需要医务人员的心灵关怀。
    儿童对医疗恐惧的原因包括:焦虑、疾病、宣教不足、患儿个性、病程长、耽误学习及饮食。在临床上,医务人员应加强与患儿和家长的沟通,准确识别患儿的医疗恐惧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消除患儿的恐惧感。
    一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和大家一起查房。走到一个病房门口时,一个小男孩的哭声把我们吸引到了他的病床前。小男孩今年7岁了,他看起来很瘦弱,腋窝处还有厚厚的敷料,一根长长的引流管从伤口处露了出来。小男孩的奶奶正在安慰他:“不哭了,不哭了。”我当时简单地了解了小男孩的病情,全部查完房后,又来到了小男孩的病房。
    我俯下身,轻轻地拍着小男孩的后背说:“孩子,能不能告诉阿姨,你为什么哭呢?”
    小男孩撇了撇嘴,想哭却又努力忍着眼泪说:“我害怕。”我说:“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怕什么,看我能不能帮你解决问题?”小男孩说:“我怕拔管子的时候会很疼。”我说:“好,我知道了,我一会儿帮你告诉医生叔叔,拔管子的时候尽量轻一点儿,不让你感到很疼,你看可以吗?”小男孩答:“可以。”此时,小男孩的眼里仍然噙满了泪水。
    我又问小男孩:“你还有哪里不舒服吗?”小男孩答:“没有了。”我说:“胳膊疼吗?”小男孩说:“不疼。”我从小男孩的眼中,能感觉到他的恐惧和不安。于是,我又问他:“你是不是还有点儿害怕?还感到有点儿委屈?”小男孩含着眼泪点了点头说:“是。”我告诉他:“你如果感到害怕和委屈,可以哭出来。”我拉着小男孩的手,他“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在一旁的奶奶也流下了眼泪。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慢慢平复了心情,停止了哭泣。我告诉他:“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我会一直支持你的。”小男孩点了点头,我站起来离开了病房。第二天,我们又去查房,到了小男孩的床边,迎接我们的是小男孩开心的笑脸。
    我运用同理心和小男孩真诚地交流,营造倾听、接纳、温馨和尊重的沟通氛围,使他愿意表露感受、表达看法。同理心是医务人员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体会患者的情绪和想法,理解患者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理心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理解患者。
    医务人员给患者“恩宠”,患者就有坚持下去的“勇气”,相信奇迹总有一天会发生!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骨软组织科)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