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药”

2024-02-2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杏林 浏览:9325 次 

□徐宏伟

 

   农历2024年是甲辰龙年。数千年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就连中医药文化中也不乏龙的身影。下面,笔者介绍几种临床常用的带“龙”字的中药,春暖杏林,共庆中华民族最隆重节日——春节。
地龙
    地龙是寡毛纲后孔寡毛目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其味咸,性寒,归肝经、脾经、膀胱经,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等功效,主治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水肿尿少等。地龙的临床常用量为4.5克~10克。含有地龙的常用方剂有补阳还五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等。地龙因咸寒,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寒者慎用。
龙骨
    龙骨为古代大型哺乳类动物(如象类、三趾马类、犀类、鹿类、牛类等)骨骼的化石,具有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等功效。龙骨主治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肝阳眩晕,以及滑脱诸证,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敛等。该药也是经方中常用的一味中药,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
龙芽草
    龙芽草是蔷薇科、龙芽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芽草全草(包括根及冬芽)均可入药。其性干,味苦涩,入肺经、肝经、脾经,具有收敛止血、消炎止痢、解毒杀虫、益气强心等功效,主治咯血、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痢疾、胃肠炎、阴道滴虫、劳伤无力、腰痛等,外用治痈疡疔疮。该药的嫩茎叶可食,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很强的抗癌功效,为野味佳品。
龙眼肉
    龙眼肉是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因其种子圆黑光泽,种脐突起呈白色,看似传说中“龙”的眼睛,故得名龙眼肉。新鲜的龙眼肉质极嫩,汁多甜蜜,美味可口。龙眼带壳带核晒干后,称龙眼干。如果去壳去核,只留果肉,晒干后即为龙眼肉。该药味甘,性温,有开胃益脾、养血安神、补虚长智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贫血和因缺乏尼克酸造成的皮炎、腹泻、痴呆,甚至精神失常,同时对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含有龙眼肉的常用方剂有归脾汤、加味补血汤等。
伏龙肝
    伏龙肝为经多年用柴草熏烧而结成的灶心土,具有温中止血、止呕止泻等功效,用于治疗虚寒失血、呕吐泄泻。该药一般布包煎汤,澄清代水用,常用量为60克~120克;外用时,取适量研末调敷。临床常用方剂有伏龙肝饮,出自《普济方》,具有温中止血、散瘀等功效,主治血淋。
龙胆草
    龙胆草属龙胆科,龙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草的根、茎经过干燥后,均可入药。其性寒,味苦,归肝经、胆经,主要功效为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用于治疗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等。临床上常用的含有龙胆草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芦荟丸等。
龙葵
    龙葵为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唐代《新修本草》称龙葵为苦菜。据《唐本草》和《本草纲目》记载,龙葵根具有治疗痢疾、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的作用,龙葵子具有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疗疮的作用。龙葵全株入药,性寒,味苦,有毒性,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散瘀消肿。
倒扎龙
    倒扎龙为蔷薇科植物针刺悬钩子的根,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解毒疗疮、活血止痛、止汗止带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疮疡肿毒、瘰疬、腰腿痛、带下、盗汗等症,为风湿痹病常用中药。
九龙根
    九龙根为豆科植物龙须藤的根,味甘、苦,性温,入脾、肝二经,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功效,常用量为9克~15克。但是,该药不宜与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一起食用,以免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
    总之,带“龙”字的中药不仅有本草,还有矿物药、动物药和海药,如龙齿、龙涎香、天龙、过江龙、上山龙、五爪金龙、龙船花、龙锦、熙龙子、海龙、龙须草、龙角等。带“龙”字的方剂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抱龙丸、斑龙丸、从龙汤、犹龙汤等。与龙相关的中医药典故,最著名的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坐虎针龙”。因此,在中医药文化中,处处有龙的身影,充分表明了中医药行业对龙的喜爱。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卫生健康委)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