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帮扶让山区群众迈上“健康路”
2024-03-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基层视角 浏览:10619 次本报记者 王平 通讯员 冯全领
“狄医生是从县医院飞来的‘金凤凰’呀!半年来,在狄医生的技术帮扶下,我们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实现了提升。同时,卫生院的各项业务与同期相比提升44%,患者上转率也在逐渐下降。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百名专家下基层’活动的持续开展。”3月11日,平顶山市鲁山县土门卫生院院长张义昌这样评价专家下基层进行健康帮扶。
狄医生是鲁山县中医院脑病科主任狄红防,被鲁山县卫生健康委选派到土门卫生院进行健康帮扶。
土门卫生院位于鲁山县县城西北方向,距离县城约50公里,总人口不足1万人,祖祖辈辈的村民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大山里。由于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等,土门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才难以引进、临床医生外出学习遇到困难、诊疗技术单一,重症患者只能转诊到县级医院救治。近几年,土门卫生院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我们全院职工共11人,其中有两名医生和两名护士,并且都是身兼数职。我既要看内科患者,又要看外科患者,甚至需要操作X光机,为患者进行检查。”土门卫生院内科医生陈三福说,“因为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少等原因,医务人员想到上级医院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都很困难。”在临床上,他们都是凭借积累的诊疗经验,为患者治病、开药。
为了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服务能力,去年8月,鲁山县卫生健康委组织鲁山县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的临床专家100名,组成专家团队,开展“百名专家下基层”活动,对全县22家卫生院进行驻扎式技术帮扶,通过“传、帮、带”,帮助基层医生提高诊疗水平。“当时,我被县卫生健康委选派到土门卫生院进行健康帮扶时,发现卫生院‘缺人才、缺技术、缺设备’,医疗条件落后,前来就诊的患者寥寥无几。”狄红防说。
“上级医院选派专家进行驻扎式健康帮扶,对卫生院的临床医生提供了什么样的帮助呢?”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张义昌解释,自鲁山县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展“百名专家下基层”活动以来,土门卫生院受益良多,比如狄红防到土门卫生院进行帮扶,就取得成效。除了正常坐诊外,狄红防每周日上午还坚持来到卫生院坐诊、为患者讲解防病知识及服药注意事项等,解决了偏远山区诊疗技术薄弱、群众看病难问题。
在帮扶过程中,狄红防对患者和蔼、热情、周到,加上治病效果令人满意,受到许多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
据了解,针对土门卫生院辅助检查设备少、诊疗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鲁山县中医院多次组织医技科室骨干下乡义诊,到土门卫生院捐赠诊疗设备,为山区村民赠送药品等。在义诊期间,凡是来到卫生院就诊的患者,免费提供彩超、心电图、拍片、针灸、推拿等诊疗服务,让山区群众不用走出大山,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县级专家的诊疗服务。
狄红防对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帮扶时,侧重于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术的培训。比如针对慢性病患者,引导医生根据病种和患者的症状,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灵活运用时方、验方等中药汤剂,破解卫生院用药受限难题,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简、便、验、廉”优势,让患者得到实惠。在狄红防的精心帮扶下,陈三福等几名医生熟练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综合诊疗水平得到了提高。
“以前,俺山区的群众害怕得病,因为一出门就是弯弯曲曲的山路,去县城看病往返路程就得折腾一整天。现在,好多了,县中医院的专家来卫生院长期坐诊,我们再也不用跑那么远的地方看病了。”正在接受狄红防治疗的村民李春才激动地说。
据鲁山县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袁六杰介绍,自该县开展“百名专家下基层”活动以来,土门卫生院的门诊量上升55%,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水平、综合服务能力均得到了快速提升;卫生院科室设置更加合理,新业务、新技术持续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得到充分运用等。
“现在,如果身体不舒服了,我会第一时间去卫生院找狄医生治疗,有时候遇到其他问题,他也会热心帮助我们咨询相关专家,非常贴心!”说起狄红防,一位村民为他竖起了拇指。
“今后,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让健康帮扶惠及每个角落,是我们进行健康帮扶的努力目标;围绕让脱贫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的目标,持续推进健康扶贫工作,让越来越多的山区群众尝到幸福的滋味。这些帮扶措施,既让村民与健康相伴,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袁六杰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