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叮嘱

2024-04-0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卫生文化 浏览:12666 次 

□任怀江

   13年来的每一天,尤其是到了清明节,我脑海里经常跳跃着母亲生前叮嘱我的那句话:“儿啊,一旦我走了,你可别想娘。”
    母亲第一次说这句话,是她身强力壮时郑重其事地给说我的。可是,几十年的母子情,一旦分开,儿子怎么会不思念母亲呢?
    我是依偎着母亲温柔的怀抱,缠着她陪我睡到10岁才分床的。三年自然灾害,我与同龄人一样饥饿难耐。我们娘儿俩从大食堂打完饭,母亲总让我先吃。一天夜里,当我依偎母亲,竟发现母亲双侧肋条凸起,像搓衣板一样。我才明白,原来母亲每天把她的饭多半给我吃了。那个夜晚,我久久难眠。
    母亲每天披星戴月地在生产队推磨磨面,每顿饭仅喝半碗汤,怎能支撑起繁重的劳动?第二天起床,我从母亲的口袋里悄悄摸出一块黑乎乎、坚硬如铁的东西,咬一口下咽,原来这是树皮面饼。
    我似乎一夜之间长大懂事了。每天下午放学,我都握着小铲子,提着竹篮去挖野菜,晚上再支起锅,煮野菜给母亲吃。然而,野菜也是有限的,好多次寻觅半日,也只挖了几株野菜。
    民以食为天。那天,我正愁无野菜可挖,但见不少人在地里偷偷掰玉米。于是,我也偷偷掰了两个玉米。回家煮熟后,我捧着一碗热乎乎的玉米粥到正在推磨的母亲面前,准备与她共进美餐。母亲见此一愣,问:“这是哪儿来的?”我嚅嗫着。母亲顿时沉下脸说:“我不吃!‘从小偷针,长大偷金’,你知不知道,就算饿死也不能偷别人的东西!”
    60多年过去了,母亲的教诲使我终身铭记。一直以来,正是母亲望子成龙的苦心教诲,使我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正直之人。终于,我通过努力拼搏,从一个乡办厂临时工,成长为一名科级干部。正是由于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我以她为榜样,也精心教诲我的3个孩子。如今,他们都事业有成。家风代代传,3个孙辈,目前两个在读硕士研究生,一个考上了重点大学。
    “儿啊,娘一旦走了,得设法让你别想我。”那天,步入暮年的母亲盯着我喃喃自语地说。当时,我嬉笑着说:“娘儿近,娘儿亲,打断骨头连着筋,您有什么‘魔力’,能让儿子不想您呢?”
    母亲是2010年冬天生了一次病后卧床不起的。“病来如山倒”,也正是从那时起,她的神志也不清楚了。自卧床后,母亲竟不认识我了。她对我不管不顾、不搭不理,像没有我这个儿子。后来,她甚至终日折腾我。她经常在夜晚兴奋不已,弄得我不得安生;在我午休时捶床,闹得我头痛欲裂;在午夜后,我刚要入睡时,她摸索下床,席地卧坐,闹得我半夜多次抱她上床,哄她入睡。
   我曾无数次问她:“妈,我是谁?”她总是不语,最多也只是茫然地瞥我一眼说:“不知道。”我感到非常气馁、懊恼,昔日爱我、疼我、与我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的母亲,怎么突然变成“麻木、冷酷无情”之人呢!
    母亲临终前几天,我伺候她吃完午饭,肚子像拧劲儿一样疼,便沉吟道:“妈,我肚子疼,想去躺一会儿。”虽然我知道母亲已经好多天不说话了,但是我仍像唱独角戏那样和她交谈。晚饭时,我喂母亲吃饭,她不张嘴,两眼却直直地盯着我。过了很长时间后,她艰难地说出5个字——“肚子还痛不?”这5个字似惊雷、像闪电,使我目瞪口呆,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已经折磨我9个月的母亲,把深切的母子情隐佯深藏,想方设法让我怨她、恼她、烦她,是想让我一点儿一点儿地忘却她呀。
    几天后,母亲真的走了,她走得平静、安详。我悲痛欲绝,恋恋不舍地凝视着母亲离去。
    送母远行,我发现她的双眼未合,好像仍然在凝视着我,冥冥中仍在叮嘱我:“别想娘啊……”
    一个“孝”字,是对晚辈严酷的考验。为人子,我自觉在母亲晚年,尤其是在她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卧床不起的9个月里,已经尽心尽力了。然而就“孝顺”而言,我可能仅仅做到了“孝”,而未能做到“顺”。因为我实在无法顺从母亲遗愿——不想她。
    十几年过去了,我总觉得母亲没有离开我,白天仍和我同行,夜晚仍和我同睡。我骑摩托车外出时,她会提醒我:“慢点儿骑,不要慌。”遇到不顺心的事,她会劝导我:“别生气,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深夜苦读写作,她会嗔怨我:“快睡觉吧,别熬夜了!”
    在母亲走后这十几年里,家人大都梦见过她。可是,我这个多梦之人,她唯一的儿子,竟一次也从未梦见她。我冥思苦索,这或是她的遗愿。母亲知儿重情恋母,母亲怕儿思念过度,母亲忧儿伤身病痛,母亲望儿节哀顺变。我精明的母亲啊!岂不知这样会加剧儿子的思母之情啊!
    有多少在他人面前不能启齿的苦辣酸甜,想向母亲敞开心扉倾诉;有多少在儿女面前无法挥洒的思母泪水,想向母亲痛淌。我祈求与母亲在梦中相见,让我再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聆听母亲那看似平淡却振聋发聩的教诲……
    十几年了,每当我迎着晨曦、暮色散步,偶遇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总觉得像我的母亲,便上前问好;每当乘电梯遇到老太太,总觉得像我的母亲,便上前扶她站稳。或许是思念过度,总感到那些老太太像我的母亲。久之,我不禁遐想,倘若人人都把世间的老人视为自己的父亲、母亲,这个社会一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温县人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