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疾病的辨证论治

2024-04-23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临证 浏览:25149 次 


□孟宪杰

骨折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骨伤科疾病的重要手段。笔者根据骨折脱位与骨伤杂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总结出骨折脱位的治疗重在活血、骨伤杂病以培补肝肾为主的论治观点。
    骨折初期用药 骨折初期,患者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局部及全身均可出现皮肤温度增高,舌质红,脉弦。笔者认为,这是创伤初期,离经之血瘀于肌腠,阻遏气机,瘀血化热所致,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清热利水。常用基本方:当归15克,赤芍20克,丹参15克,没药10克,延胡索10克,金银花20克,连翘30克,土茯苓3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肿胀严重引起水疱者,加赤小豆20克,茯苓皮20克,苍术12克,黄柏12克,以加强利水燥湿消肿的功效;如为开放性骨折,加白芷12克,防风10克,紫草10克,以加强祛风解表抗感染的功效。
    骨折中期用药 骨折中期,虽然肢体肿胀已消散,但气血仍有不和、筋脉不舒、骨折尚未愈合、肌肤失润,此期治疗,强调以活血补血,接骨续断为主。常用的基本方:当归15克,黄芪20克,白芍15克,生地12克,骨碎补15克,续断15克,牛膝10克,五加皮12克,茯苓15克,土鳖虫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骨折后期用药 骨折后期,患者因瘀血造成的肢体肿胀已消,骨折已复位固定,但因创伤及患肢制动多表现为肢体软弱无力,肌肉失用性萎缩,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肢体水肿疼痛,X线检查多显示骨折未愈合、舌质淡、脉沉细等气血虚、肝肾亏的症状。此时,治疗应益气血、强筋骨、补肝肾。常用的基本方:当归15克,黄芪20克,白芍15克,骨碎补15克,龙骨10克,续断15克,白术12克,山药12克,枸杞子15克,云茯苓15克,陈皮10克,甘草6克。肢体虚肿明显者,加升麻9克,党参10克,茯苓皮用量增至20克,五加皮用量增至15克;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者,加淫羊藿10克,牡蛎15克,芡实12克,龙眼肉15克,并配合合理的外固定及功能锻炼。
    以上为四肢骨与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若患者为肋骨骨折初期或胸胁部挫伤,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方药:柴胡9克,黄芩10克,当归15克,赤芍20克,川芎12克,延胡索12克,郁金15克,乌药10克,陈皮10克,金银花20克,甘草6克。咳嗽有痰者,加知母12克,川贝母10克,桔梗10克,款冬花15克。
骨伤杂病论治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骨伤临床中的常见病。笔者认为该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痹有闭阻不通之意)。外邪侵袭经络,血凝闭阻不能畅通,使关节出现酸、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状。致病原因多因卫气不固,腠理空虚,或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受寒,或久卧湿地,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经络闭阻,发为风、寒、湿痹。即《黄帝内经》中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故,具体辨证用药如下:
    行痹:症见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迁延日久可致肢体拘急,甚至关节肿胀,有时兼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属于风气胜者。
    方药:独活15克,羌活10克,防风15克,防己12克,鸡血藤20克,忍冬藤20克,延胡索15克,天麻15克,当归20克,黄芪15克,牛膝10克,甘草6克,细辛5克。
    上方重用独活、羌活、防己,祛风胜湿、解痉止痛;鸡血藤、忍冬藤、延胡索、天麻、当归,舒筋活络,补血、和血、行气。上方共用,起到祛风胜湿、舒筋活络的作用。
    痛痹:关节酸困疼痛或全身疼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痛有定处,遇热稍缓,遇冷加重,日久可出现肢体拘急,甚至关节肿大。舌质淡、苔白,脉弦等,属寒气胜者。
    方药:川乌10克,草乌10克,威仙灵15克,羌活10克,秦艽10克,当归15克,延胡索10克,鸡血藤10克,防己15克,巴戟天15克,杜仲15克,甘草6克。
    方中重用川乌、草乌温经止痛;羌活、秦艽祛风胜湿;巴戟天、杜仲补肾壮阳祛风湿;延胡索、鸡血藤活血通络止痛。上方共用,可温经通络止痛、祛风湿胜温阳。
    着痹:症见肌肤麻木,肢体关节酸困疼痛,痛有定处,关节活动不利,阴雨风冷天每引起发作。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濡缓。
    方药:苍术15克,薏苡仁15克,羌活15克,独活20克,防己15克,五加皮12克,土茯苓20克,延胡索10克,陈皮10克,丹参12克,青风藤15克,茯苓10克,甘草6克。
    方中重用苍术、薏苡仁、羌活、独活,燥湿健脾、祛风除湿;云苓、土茯苓,利水渗湿;防己、延胡索、五加皮、丹参、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上方合用,共奏燥湿祛风、利水通络的功效。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痛不可近,按之痛甚,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可累及单个或多个关节,并伴有发热、口渴、舌质黄燥、脉滑数。此属于体内热胜,再感受风寒湿邪,郁而热甚。
    方药:生地20克,赤芍15克,知母12克,黄柏10克,羌活15克,防风15克,防己12克,苍术15克,夏枯草15克,土茯苓2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上方重用清热凉血药生地、赤芍、知母、黄柏,辅以祛风胜湿药防风、防己、羌活、苍术、土茯苓。诸药合用,达到清热凉血、祛风除湿的目的。
    骨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退行性关节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常累及膝关节。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关节疼痛和活动不利,有时肿胀,发病缓慢,患者常感到静止时疼痛,即关节处于一定的位置过久或稍长,患者即感到疼痛;稍加活动后疼痛可缓解,但如果活动过多时又产生疼痛。
    笔者认为,膝为肝肾脾三经所系,乃筋骨肉之大会。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脾主运化合肉。该病属于痹证范畴,治宜补肝肾强筋骨、健脾除湿宣痹止痛。
    方药:生黄芪15克,丹参20克,当归20克,白芍12克,延胡索12克,细辛5克,制川乌10克,补骨脂12克,骨碎补15克,女贞子20克,木瓜12克,陈皮10克,甘草6克,海桐皮10克,茯苓皮20克。
    上方重用骨碎补、补骨脂、女贞子,补肝肾、强筋骨;黄芪、木瓜、茯苓皮,健脾利湿以消肿;丹参、当归、白芍、延胡索、细辛、海桐皮,活血通络、宣痹止痛以治标。上方合用才能起到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湿气盛者,加苍术、黄柏以清热燥湿;肿胀明显者,加猪苓、瞿麦、薏苡仁、金钱草;肿痛明显者,加金银花、蒲公英。
    除以上治疗外,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过度负重、受寒、受潮、久坐等。肥胖者应逐渐减轻体重。
    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又称历节风,因多发于关节故称痛风性关节炎,以第1跖趾关节发病较为多见,也可发生于膝关节。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关节肿胀疼痛、泛红、拒按、功能障碍及痛风结节形成等。笔者常以二妙散治疗该病。
    方药:苍术12克,黄柏12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没药10克,延胡索12克,猪苓15克,土茯苓20克,连翘30克,海桐皮12克,甘草6克。
    痛风性关节炎是因为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血尿酸增高和反复发作性关节肿胀疼痛。该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笔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湿邪有关,湿邪侵入人体关节,阻滞经脉,气血不通,郁而不散,滞留骨节筋膜,蕴久化热而发病。方中重用苍术、黄柏,清热燥湿;当归、赤芍、没药、延胡索,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加上猪苓、海桐皮,加强利湿功效;连翘、土茯苓,清热解毒。若患者关节疼痛遇阴天加重,舌体胖大、苔白,脉迟缓,说明以风湿为主,可在上方基础上加汉防己、五加皮等祛风胜湿。该方内服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加之局部制动、冷敷,饮食调节,内外兼治,效果更佳。
    患者发病期间应卧床休息,配合冷敷,局部适当固定,大量饮水或输液以增加尿酸排泄。在治疗期间,患者应节制饮食,禁食含嘌呤较多的食物及高蛋白食物,如动物内脏、豆类、菠菜等,避免精神刺激和饮酒。
    肾虚腰痛 肾虚腰痛在骨科临床中非常多见,患者多表现为腰膝疼痛、步履乏力、两足痿软、腰痛似折、仰俯困难。在临床检查时,患者无明显外伤史,两肾区压痛明显,无放射痛,X线检查及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结果显示骨与关节结构无明显异常。有些患者可能有骨质疏松症,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无力等肝肾亏虚、瘀血阻滞的症状。在治疗上,应以补肾壮骨、活血止痛为主。
    药方:骨碎补15克,黄芪15克,杜仲15克,乌药10克,细辛10克,延胡索12克,当归15克,甘草6克。
    上方重用骨碎补,补肝肾、强筋骨;配伍乌药、细辛、延胡索,活络止痛;当归、黄芪、杜仲,可以加强补气血的作用。
    (作者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