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璐慧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在糖尿病的治疗中,降糖药物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之一。
降糖药物种类
按照作用机理,可把降糖药物分为八大类,包括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磺酰脲类促泌剂、二甲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促敏剂、苯茴酸类衍生物促泌剂、GLP-1受体激动剂、DPP-4酶抑制剂及中成药等。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葡萄糖的异生,从而降低血糖。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主要用于1型糖尿病和胰岛素缺乏的2型糖尿病患者。
磺酰脲类促泌剂 磺酰脲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其作用机制是抑制ATP依赖性钾通道,使K+外流减少,β细胞去极化,Ca2+内流增加,从而刺激胰岛素分泌。常用的磺酰脲类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等。
二甲双胍类 二甲双胍是国内外多个指南和共识推荐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降糖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是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肝糖输出,增加肌肉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二甲双胍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同时还有助于降低体重和改善血脂水平。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常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促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PARγ),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此外,还具有改善血脂谱、提高纤溶系统活性、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作用。常用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
苯茴酸类衍生物促泌剂 苯茴酸类药物是格列奈类促泌剂的一种,其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相似,但结合位点不同。苯茴酸类药物是一类快速作用的胰岛素促分泌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常用的苯茴酸类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
GLP-1受体激动剂 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促进胰岛素基因的转录、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减少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此外,还具有抑制食欲、减轻体重等作用。常用的GLP-1受体激动剂有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
DPP-4酶抑制剂 DPP-4酶抑制剂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Ⅳ(DPP-4)的活性,延长内源性GLP-1和GIP的作用时间,促进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同时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降低血糖。常用的DPP-4酶抑制剂有西格列汀、维格列汀等。
中成药 中成药在糖尿病治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其降糖机制复杂多样,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肝糖输出等。常用的中成药有消渴丸、参芪降糖颗粒等。
用药注意事项
个体化治疗 不同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差异较大。因此,降糖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药物相互作用 降糖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在使用降糖药物时,应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或咨询医生进行药物调整。
监测血糖 使用降糖药物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评估药物疗效和调整药物剂量。同时,也应关注低血糖和高血糖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和运动 饮食和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使用降糖药物时应结合饮食和运动进行调整。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提高药物疗效。
注意药物副作用 不同降糖药物可能存在不同的副作用,比如低血糖、胃肠道不适、水肿等。在使用药物期间,应注意观察并及时处理相关问题,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使用降糖药物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各有特点。在选择和使用降糖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监测血糖、合理饮食和运动以及注意药物副作用等问题。科学合理地使用降糖药物可以更好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