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温暖生命最后一程

2024-10-17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15256 次 


本报记者 刘 旸  通讯员 梁 塽  黄 敏

刚刚过去的10月第2个周六是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当天,由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卫生健康委、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清华大学附属北京长庚医院联合主办的“审视与共享:安宁缓和决议十年回望”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受到多方关注。
活动中,来自老年医学、重症医学、缓和医疗等相关专业的医疗专家,与医疗、教育、宣传、社会组织等社会各界人士一道,探讨了安宁缓和医疗的困境与发展、推进全民生命教育理念的路径、老年医疗服务的发展趋势等热点问题。
探索临床医疗与缓和医疗的接续服务
“我们接诊过一位88岁高龄的老年多脏器衰竭患者。在常规诊疗手段抢救无效的情况下,患者家属强烈要求使用包括人工膜肺(ECMO)技术在内的所有抢救措施,继续抢救。医疗团队反复与患者家属沟通,劝其不要选择这些不能让老人获益反而增加痛苦的治疗手段。”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陈超现场分享说,“临床科室在日常诊疗和重症抢救中,的确面临着抢救和支持性治疗的沟通困境和诊疗决策问题。”
结合这个问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支部书记杨再刚说,老年人机体的各项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现代医学治疗中,仍应警惕“只看‘病’不看‘病人’”的情况出现。因为,这很可能给患者带来许多本可避免的伤害。
郑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徐兰娟说,她和团队近期接诊了一位高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对其展开了围手术期重症医学救治。这位高龄老人短短几天内由于创伤和恶性肿瘤,连续做了3次有创的检查和治疗,凭借药物和呼吸机维持着生命体征。针对这类患者,该如何选择其在重症医学科停留的时间、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徐兰娟和团队设立了“时间窗”,将高龄危重症患者医患沟通比重加大,尝试让患者及其家属双方的权益得到平衡。
专家们的分享,引起了参与科普宣传活动人员的共鸣。现场的老年医学相关医务工作者们纷纷讲述了自己在衰老和疾病转归的精准预判、减少无效的反复抢救等方面的困惑。
“无论是缓和医疗、重症医学还是老年医学,都应该确保患者得到应有的救治,而不是随意放弃必要的医学抢救和治疗。与此同时,经过缓和医疗、重症医学和老年医学联合评估后,针对已确认前期治愈性治疗不能获益的患者,各科医师都应该及时、准确地告知其缓和医疗与安宁疗护所提供的舒适与尊严性医疗的可能性。探索临床医疗与缓和医疗的接续服务,在临床中很有意义。”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兼姑息缓和治疗暨安宁疗护中心学科带头人李玲说。
进一步普及全民生命教育
安宁疗护除了医术的加持,还有心灵的陪伴。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段红艳在现场交流中说:“安宁缓和医疗不仅仅是医院的事儿,还应全社会参与其中。我们所有与老年医学相关的从业者,都有必要在工作中持续探索和推动老龄健康与安宁缓和医疗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让更多的老年人从中获益。”
 (下转第2版)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