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结肠黏膜内癌的黏膜下剥离术护理
2025-01-0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天使之声 浏览:27493 次
□崔忠臣 曹玉洁 宋桂萍
病例分析
对于早癌患者或适合ESD手术的患者,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能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加速伤口愈合。因此,ESD手术成为此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一位53岁的女性患者,因间断性腹疼伴脓血便4个月有余,于2024年10月15日来诊。医务人员询问后得知,患者患有乙状结肠肿瘤和升结肠肿瘤。4个月前,患者经历乙状结肠肿瘤、升结肠肿瘤切除,手术及术后风险大。因为患者手术创伤大,此次还需要进行乙状结肠肿瘤肠管切除术,所以医生建议患者3个月后再进行升结肠肿瘤肠管切除术。医务人员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先进行肠镜检查,根据镜下黏膜血管、腺管改变,以及收缩、扩张肠管肿瘤本身变化情况,再考虑是否给予患者ESD手术切除治疗,必要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以及ESD手术肿瘤组织切除不彻底,水平切缘、垂直切缘阳性,术中及术后出血或者穿孔等可能性,告知家属,并签同意书。
制定方案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了详尽的营养状态评估,涵盖了身高、体重及体质指数等关键指标,并进行了心电图监测以及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包括但不限于出血与凝血时间检测、肝肾功能评估及电解质水平分析等。
进镜可见乙状结肠肠管切除术后改变,吻合口愈合佳,进镜至升结肠可见一大小约2.5厘米×2.5厘米×1.5厘米的隆起型息肉样黏膜改变,质脆,触之易出血,NBI(窄带成像术)对黏膜表面血管进行强化处理,抵近微放大可见异型血管和不均匀腺管开口,充分充气及吸引后肿瘤形态无改变,考虑I型隆起肿块型,中间分叶之间沟有凹陷成分,SM1浸润范围小于1000微米。
治疗过程
医务人员在患者黏膜下注射亚甲蓝生理盐水溶液(将1毫升亚甲蓝与250毫升0.9%生理盐水混合而成)。
注射后,医务人员观察到良好的抬举效应,随即沿肿瘤组织边缘向外0.5厘米处,一边进行黏膜下注射,另一边同步进行环周黏膜下切开,从而暴露黏膜下层。
医务人员沿黏膜下层逐渐剥离肿瘤,可见少量出血,电凝止血、给予血管预处理,整块切除后,创面给予彻底止血,软组织夹10枚夹闭创面,组织标本固定后送检,以便进行病理检查。
治疗效果
患者暂禁食,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等肠外营养液,补充电解质、水分等治疗,患者无明显不适。2天后,肠道黏膜肿瘤病理检查结果显示:黏膜内癌,水平切缘阴性,垂直切缘阴性。患者术后未出现迟发性出血及穿孔情况,肠功能恢复正常,流质饮食,大便正常,5天后出院。患者肠道两处肿瘤,4个月前已做过一次手术,再次进行肠道肿瘤切除手术对患者创伤大,营养消耗大,患者耐受性差。
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更加谨慎地选择手术方式及医疗器械,并全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确保手术的安全与成功。
讨论
在本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的精确评估与精湛的手术技巧,加之护理团队的敏锐观察与密切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医务团队间流畅的沟通与协作机制,使得问题能够得以早发现、早解决,从而确保了患者能够享受到最优化的治疗效果。
胃肠道肿瘤在不同人群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涵盖了炎性增生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以及管状合并绒毛状腺瘤等类型。
对肿瘤表面血管与腺管的细致观察,以及对肿瘤侵犯黏膜层次的准确评估,是决定是否进行ESD手术的重要依据,不仅有效避免传统外科手术的缺陷,还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促进术后康复。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民权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