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医者的生命守护

2025-05-2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24801 次 


本报记者 常俊伟  通讯员 马艺玮  郭 琪  迭风云  李 欣  辛建华

监护仪的绿光在陆军第83集团军医院干部病房老年病科内规律闪烁,消毒水的气息弥漫在诊疗区域。九旬抗美援朝卫生员正在无影灯下,与脓毒血症展开激烈对抗。
凌晨,监护仪突发警报——患者血氧饱和度骤降。医院立即启动危重患者抢救机制,多学科专家团队连夜会诊,针对老卫生员的病情,快速制订抗感染治疗、循环维护及脏器保护方案。
护理团队执行特级护理标准,每10分钟调整患者体位预防并发症,每小时记录生命体征数据。72小时内,医务人员轮班坚守,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老卫生员生命体征终于恢复平稳,感染指标显著下降。
老卫生员枕边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已有些许磨损,却依然闪耀。老卫生员回忆起1953年的朝鲜战场:“零下20多摄氏度的山洞里,绷带冻得硬邦邦的,只能用牙咬开给伤员包扎,没有消炎药,就用炒面暂时止血。”如今,病房内的电磁导航系统正清晰显示肺部感染灶的三维影像,治疗精准到毫米级。
在康复训练中,老卫生员握勺的姿势仍带着当年战地卫生员的特征——拇指与食指的角度,正是持止血钳的标准姿态。从炒面止血到靶向治疗,变的是医疗技术,不变的是守护生命的初心。
干部病房老年病科走廊尽头,“老兵优先就诊通道”标识醒目。科室将“六优先”准则融入医疗全流程。针对高龄多病患者,建立“一人一策”诊疗档案,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电子病历系统里,老兵的心脏康复计划精确到每日训练时长;护理站的白板上,“老兵特殊照护要点”与最新医疗指南并列张贴。
老卫生员在护士搀扶下望向窗外,玉兰花与消毒水的气息交织。走廊里,又一位老兵通过“老兵优先就诊通道”被推入病房。监护仪的滴答声中,两代医者的生命之约仍在继续——从战场急救箱到现代诊疗设备,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为需要的人握紧手术刀”的使命传承。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