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理中汤排排“座位”
2025-07-31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杏林 浏览:19113 次□毛德西
“理中者,理中焦也。”大家听到这句话,就会想到理中汤。今天,我谈一谈理中汤的位置:一是理中汤在六经中的位置,二是理中汤方中药物的排位。
这个方子,它的位置很不一般。清代医学家陈修园讲《伤寒论》六经的主证主方,太阴病的主证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主方是理中丸,就是我们所说的理中汤。但是,理中丸不在《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而在《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的人参汤就是理中汤。我有时候问自己:这个方子的位置为什么不好理解呢?为什么名字是理中汤,是六经的太阴病,但是这个方子却不放在太阴病内容中呢?历史上有两种分析。
第一,认为是王叔和编错了,不是张仲景的原序。很多经方大家也都打个问号:理中汤明明理的是中焦,为什么编在最后呢?第二,就是张仲景在编书的过程中认为这个症状很像中焦虚寒,写在这一篇也适合,就放在太阴病的内容中了,是随手所记。
我经常想:也许张仲景当时没有想到未来自己会是一个伟大的医学家,名垂千古,只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救人之疾苦后,把治病的病例按六经记下来了,这是他的伟大之处;如果只是单纯记一个病例,我估计张仲景的书早就没有了。因此,对条文的理解,还是要结合实际,因为第159条“理中者,理中焦也”就把病位定下了。理中丸是治疗太阴病的主方,也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常用的方子,虽然这个方子不在太阴病内容中,但是总的来说理中丸是调理中焦脾胃常用的方子。
“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这是理中汤的方歌,大家都很熟悉理中汤的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后人对理中汤方药分析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理中汤应该人参为君药,干姜为臣药;一种认为干姜为君药,人参为臣药,白术为佐药,甘草为使药。
严格来说,理中汤的主药应该是干姜。为什么呢?因为理中汤主要是治疗中焦气虚寒凝的方子;如果治疗单纯中焦气虚,应该用四君子汤。因此,四君子汤,是以人参为君药,白术为臣药,茯苓为佐药,甘草为使药;而理中汤,是以干姜为君药,人参为臣药,白术为佐药,甘草为使药,主要治疗中焦气虚内寒证。为什么说是内寒证呢?是气虚生内寒,它必须是气虚基础上的寒凝证,是中焦气虚所产生的寒证,即中焦虚寒证。在用量上,书上讲4味药物的用量一样。
中焦的虚寒证应该是腹痛绵绵,不剧烈,四末不温,脉搏无力,舌苔薄、白滑。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见过这样的患者:患者说光胃疼,并且说胃疼的时候手已经摸到胃了,也能坚持住,但是总是疼、不舒服;大便有点儿不成形,或者开始虽然有点儿干,但是后面还是不成形,偏稀;面相有点儿苦楚。这样的患者多见于急性(慢性)胃肠炎,包括有些慢性肝炎和慢性消化性溃疡。
用这个方子,可以灵活一点儿,如果患者确实是寒性比较突出,干姜的用量可以稍微大一点儿,但是也不能太多,比如干姜12克,其他药物9克;如果患者气虚比较明显,叙述病情时就能看出气短乏力,人参的用量可以大一点儿。方歌中说“或加附子总扶阳”,意思是说寒重的患者,手脚摸着凉,一点儿凉东西都不敢吃,吃一口苹果就拉肚子,可以加炮附子3克~9克,这叫附子理中汤。
原书叫理中丸,“丸者缓也”,因为这种病是慢性病,如果患者吃了理中汤效果不错,不想喝汤药了,就给他开理中丸,用丸剂慢慢吸收,使元气逐渐恢复、寒气逐渐退去。
(本文由全国名中医毛德西讲述,文字由廉万营、王举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