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的临床特征解析

2025-08-0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健康促进 浏览:58646 次 【查看证书


□黄舒伟

高温不仅带来体感不适,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热相关疾病,轻则出现热疹、热水肿、热晕厥,重则发生重症中暑(如热射病)。
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终极阶段,核心体温常突破40摄氏度,甚至达到42摄氏度。当人体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或剧烈运动导致产热激增时,汗腺功能会因脱水或药物影响逐渐失效,此时皮肤从“散热通道”变为“隔热层”,热量在体内持续蓄积,最终引发多器官连锁性损伤。
发病周期
体温失控期:患者会出现皮肤干热发红,体温升高至40摄氏度以上,汗腺功能完全衰竭,呼吸频率增至30次/分以上,心率突破120次/分,实验室检查可见血钠浓度异常升高,提示严重脱水。
神经损伤期:持续高热导致脑细胞蛋白质变性,出现谵妄、抽搐、角弓反张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脑电图监测发现弥漫性慢波活动,提示脑功能不可逆性损伤风险增加。
多器官衰竭期:高温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横纹肌溶解、急性肾损伤、肝功能异常。此时,凝血系统崩溃,D-二聚体水平可升高100倍以上,最终形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发病原因
环境陷阱:湿度>60%的闷热环境,使散热效率下降40%;在密闭的空间(如汽车内)中,温度在10分钟内可升至45摄氏度;海拔每升高1000米,热射病发病率会显著增加。
个体风险涉及:基础疾病(糖尿病因神经病变影响出汗,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产热量增加,慢性肾病引发电解质紊乱);药物因素(抗组胺药抑制出汗、利尿剂加重脱水、精神类药物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特殊状态(肥胖者,皮下脂肪阻碍散热;睡眠不足者,热耐受能力下降30%)。
抢救措施
现场急救(发病30分钟内):立即脱离高温环境,用15摄氏度~20摄氏度冷水浸泡身体,并按摩四肢促进循环;将冰袋置于患者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每10分钟轮换一次部位;意识清醒者,口服含盐饮料(每升水加20克食盐);昏迷者,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
医院治疗(2小时内送达):持续体外降温(冰毯、冷盐水灌肠等),将核心体温降至38.5摄氏度以下;血液净化,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清除炎症因子;器官支持包括机械通气维持呼吸,用血管活性药物稳定血压。
预防措施
个人防护:每天饮水2升~3升,运动前补充500毫升电解质溶液;穿紫外线防护系数50+的防晒衣,佩戴宽檐帽及太阳镜;在日照强烈的时候,避免进行户外活动。
工作防护:实行“工作20分钟后休息10分钟”的轮班制,配备空调休息舱;发放含钾、镁的防暑药品,监测工人尿比重(>1.03,提示脱水);建立高温预警系统。
当患者出现皮肤干热、意识模糊等症状时,立即采取降温措施,拨打急救电话。
(作者供职于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