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 玲
一次常规的龋齿检查,竟意外发现了孩子口腔中隐藏的“牙齿军团”。近日,5岁的乐乐(化名)在河南省儿童医院口腔科就诊时,医生发现其下颌后牙区存在可疑病变。进一步的颌面部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结果显示,该区域布满牙齿状组织。经诊断,乐乐患了被称为“牙瘤”的牙源性瘤样畸形。
术中揪出“牙瘤”
在治疗前的检查中,医生发现乐乐不仅有龋齿问题,下颌后牙区还有一团块状不透光影像,疑似存在病变。随后,乐乐被转诊至口腔颌面外科,由副主任马鹏涛接诊。经过检查,马鹏涛建议进行颌面部CT检查。检查结果令家长震惊,CT影像显示病变区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牙齿状组织。
马鹏涛向家长详细解释了乐乐的病情,乐乐患有“牙瘤”,这是一种牙源性的瘤样畸形,并非真正的肿瘤,多见于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牙瘤”的形成,是由于牙胚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增生。当牙胚细胞受到炎症刺激或基因因素影响时,可能发生异常增殖,从而形成这种特殊结构。
“牙瘤”的治疗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马鹏涛和主治医生韩永付根据患儿的颌面部CT等检查结果,精确评估瘤体的位置、大小、形状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制订了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明确了手术路径和操作要点,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术中,口腔科医生利用影像导航技术,精准定位瘤体,小心打开骨窗,尽量减少去骨量,成功完整地摘除了瘤体。令人惊讶的是,瘤体内竟然含有数十个大小不一的牙体硬组织。随后,医生们彻底清除了周围的包膜,以防止复发,并严密缝合关闭了创面。最终,手术顺利完成。
“牙瘤”会引发的问题
马鹏涛说,临床上“牙瘤”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组合性“牙瘤”,由数量不等的牙样小体构成,每个牙样小体包含正常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组织,类似正常牙齿,但形态不同;另一类是混合性“牙瘤”,由杂乱排列的牙体硬组织组成,没有正常的牙齿结构。“牙瘤”的最大特点是隐匿性。它生长缓慢,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就像一颗沉默的口腔“炸弹”,平时很难被发现,一般只有通过口腔X射线检查,才能看到这种高密度的牙体组织。
马鹏涛提醒,如果“牙瘤”未在早期被发现,随着体积逐渐增大,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牙瘤”会占据颌骨空间,导致乳牙滞留或恒牙无法正常萌出,影响孩子的牙齿发育;瘤体的压迫会影响骨质吸收,可能引起面部不对称或局部肿胀,影响孩子的面部美观;下颌部位的“牙瘤”可能压迫下牙槽神经,导致下唇麻木,给孩子带来不适;当“牙瘤”穿透骨壁暴露在口腔时,可能引发慢性炎症、疼痛,甚至化脓,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
“牙瘤”会癌变吗
针对“牙瘤”会癌变的疑问,马鹏涛说,作为一种瘤样畸形,“牙瘤”不会癌变,目前全球范围内也未见“牙瘤”恶变的报道。尽管如此,“牙瘤”对口腔健康的影响仍不可忽视。因此,家长要提高警惕。如果孩子出现乳牙滞留、乳牙脱落后恒牙6个月内未萌出,或牙槽骨有硬性膨隆等情况,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建议家长每半年带孩子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口腔问题。定期检查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牙瘤”等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