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便血要及时就医

2025-08-1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五版:健康促进 浏览:27850 次 【查看证书


□黄亮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发现便血,第一反应就是“得了痔疮”,然后要么自行用药,要么干脆置之不理。中医强调“见微知著”,认为便血这一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非痔疮可以简单概括。忽视便血,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从中医角度来看,便血的成因复杂,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紊乱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认为,“血者,水谷之精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这说明血液的正常运行依赖五脏六腑的协同作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血溢脉外,引发便血。
    痔疮确实是引起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痔疮引起的便血有以下典型特征:多在排便时出现,血液鲜红,常附着于粪便表面或滴血、喷血,排便结束后出血通常会自行停止,且多伴有肛门坠胀或异物感。这是由于湿热下注、瘀阻肛门脉络,导致局部气血不畅、血脉曲张所致。
    当便血出现其他特征时,就要高度警惕。若便血呈暗红色或果酱色,夹杂黏液或脓血,伴有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可能是由于肠道湿热蕴结、瘀毒内结导致的,需警惕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中医认为,正气亏虚、邪气内盛,会导致肠道传导失司、脉络受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耗伤气血,加重病情。
    若便血伴随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悸等症状,可能是脾虚失统、气不摄血的信号。脾主统血。若脾气虚弱,无法正常固摄血液,血液就会离经妄行,除了引发便血,还可能伴有其他部位的出血倾向。这种情况下,便血的颜色多偏淡,常与粪便混合。
    此外,便血还可能与肛裂、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息肉等疾病相关。肛裂引起的便血常伴有排便时肛门剧烈疼痛。中医认为,这种情况多由燥邪伤津、肠道失润,导致大便干结,排便时损伤肛门肌肤所致。溃疡性结肠炎所致便血则多为黏液脓血便,反复发作,常与脾肾两虚、湿热内蕴有关。
    对于便血,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湿热下注者,需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地榆、槐角、黄芩等药材;脾虚失统者,应健脾益气、摄血止血,常用党参、黄芪、白术等补气健脾之品;瘀毒内结者,则需化瘀解毒、止血散结,需结合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预防方面,中医强调“治未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有节,少吃辛辣刺激、油腻厚味之物,多吃清淡易消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同时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蹲久坐,适当运动以促进气血流通。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忧思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气血不畅。
    总之,便血并非小病,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痔疮。中医提醒,一旦出现便血,尤其是伴有其他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