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也会得冠心病
2025-08-1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健康促进 浏览:16610 次 【查看证书】
□谭志伟
不少人认为,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专属病”。近年来,临床研究人员发现,年轻人也需要警惕冠心病。冠心病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等。年轻人压力大、生活习惯不良,且警惕性低,易将冠心病误认为胃病,延误治疗。
胸闷、胸痛
胸闷、胸痛是冠心病的典型信号,但年轻人症状不典型,常被误判为胃痛。冠心病的不适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有压迫感、紧缩感,偶尔呈刀割样刺痛,还可能沿左肩放射至左臂内侧,甚至牵连无名指和小指。其发作多与劳累、情绪激动相关,休息几分钟可缓解。
胃痛多在上腹部,常为绵绵隐痛或饭后胀痛,伴泛酸、嗳气,多与熬夜、暴饮暴食、冷热交替饮食相关。不少人自恃体健,常将饮食不规律引发的胃部不适当作“小毛病”,出现胸部不适时,便认为是胃痛。却不知忽视放射痛及与饮食无关的突发不适,可能错过冠心病早期干预时机。
心悸、心跳异常
心悸就如同心脏里揣了一只不安分的小兔子,在胸腔里胡乱蹦跳,还带着心前区闷痛或隐痛,让患者坐立难安。这种感觉很容易与胃病混淆——胃病的不适主要集中在上腹部,常伴有泛酸、嗳气,与饮食关系密切,比如餐后胀痛或空腹时灼痛;而心悸的不适则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多与活动、情绪波动相关,并且常常伴随着心跳节奏的改变。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心悸往往是心肌缺血在“作怪”——就好比心脏这片田地缺水干涸,从而引发心律失常这种“短路”现象。年轻人在遭遇心悸时,常将其视为身体发出的“疲劳信号”,认为是加班熬夜等过度疲劳(如同拉紧的弓弦),或者情绪剧烈波动(如同起伏的波浪)所致,很少会首先联想到冠心病。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就像是冠心病悄悄设下的“迷雾”,常常被误认为是呼吸系统出现的问题,也容易与胃病混淆——胃病的不适主要聚焦在上腹部,常伴有泛酸、腹胀,与进食关联明显,比如吃撑后胀痛或空腹时灼痛,深呼吸时症状大多没有变化;而冠心病引发的呼吸困难,在活动后会愈发明显,就像爬山时背负的行囊越来越沉重,休息片刻后如同推开半扇窗,能透进几口清新的空气。这是因为活动时心脏如同超负荷运转的引擎,心肌缺血缺氧如同油料短缺,迫使呼吸不得不加快节奏来“呼救”。
疲劳、乏力
疲劳和乏力如同无处不在的藤蔓,常常缠绕在年轻人身上,尤其是在工作和学习的重压之下,总是被当作精神透支的“自然反应”,仿佛身体这台机器因连续运转而缺少了润滑油。
这种乏力也需要与胃病进行区分:胃病的不适主要集中在上腹部,常伴有餐后饱胀、食欲下降或空腹隐痛,虽然可能因进食不佳间接导致乏力,但是核心不适感仍在胃部;而冠心病患者的乏力更像是心脏这个“动力站”出了故障——心肌缺血如同发电站燃料告急,使得心脏无法泵出足够的血液,身体各器官如同断了电的器械,提不起半点儿力气。
与普通劳累后不同的是,这种乏力即使休息后也难以像充满电的手机一样恢复活力,反而如同浸了水的海绵,沉甸甸地坠着身体,哪怕只是起身倒杯水,也会累得像爬了几层楼。
预防措施
预防冠心病,需要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是核心措施,要远离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少吃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腌制食品;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及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菠菜、苹果、燕麦等),调节血脂、保护血管。
预防冠心病,还需要坚持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增强心脏功能、促进循环,降低血脂血压,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同时,预防冠心病,必须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过量饮酒加重心脏负担,影响脂质代谢,增加发病概率。
及时就医
年轻人出现上述非典型症状,务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患者就医时需要详细描述症状,包括发生时间、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缓解因素等。
医生会结合症状、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常用检查方法有心电图(检测心电活动,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心脏超声(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显示冠脉狭窄程度和部位)。
年轻人患冠心病不容忽视,其症状不典型,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常被当作胃病治疗。因此,年轻人要提高认知,警惕相关非典型症状,积极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发现不适应及时就医,以保护心脏健康。
(作者供职于株洲市渌口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