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理论看针灸推拿的原理与功效

2025-08-1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健康促进 浏览:15997 次 【查看证书

□张丽华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针灸与推拿是流传千年的非药物疗法,其理论根基深植于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独特认知。这些疗法为何能应对多种疾病?我们可以从中医理论的视角,结合现代临床研究成果,探究其背后的原理与实际功效。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的正常运行是健康的基础,而气血的流通依赖于遍布全身的“经络系统”。这套系统连接脏腑与四肢百骸,如同交通网络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有序运转。当经络通畅时,气血周流不息,身体健康;若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便会引发疼痛或疾病。针灸与推拿正是通过作用于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调节气血状态,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作用机制,在中医理论中可概括为“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现代临床研究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具体佐证: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针灸可以调节胃肠动力、改善胃部敏感性,缓解症状,这与中医“调和脾胃”的理念相契合;在慢性疼痛管理中,针灸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显著,其镇痛作用可能与激活人体内源性镇痛系统有关;在分娩过程中,穴位针刺或按压可减轻产妇的疼痛感受,减少对镇痛药物的使用需求。这些不同场景的疗效,本质上都是通过疏通经络、平衡气血实现的。
推拿则以手法刺激为特色,通过按、揉、推、拿等动作作用于体表。中医认为,推拿能“理筋整复、疏通经络”,现代研究也观察到其对局部组织的物理调节作用:在肩周炎治疗中,推拿可改善关节活动度,配合针灸分期治疗能加速康复进程;针对慢性便秘,腹部按摩推拿能促进肠道蠕动,这种效果与中医“通腑降浊”的理论相呼应。与针灸相比,推拿更注重通过力学作用激发经络反应,尤其适合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调理。
在具体应用中,针灸与推拿的优势领域各有侧重。除了上述提到的慢性疼痛管理、消化系统疾病,针灸在调节脏腑功能方面应用广泛,如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胃排空功能;推拿则在肌肉骨骼疾病中更具特色,如肩周炎急性期采用轻柔手法缓解痉挛,缓解期通过重手法松解粘连。这两种疗法常结合使用,形成“针推并用”的协同效应,在亚健康调理、慢性病管理等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针灸与推拿的疗效建立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需要由专业医师根据个人体质,有针对性地选择穴位和手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缓解症状,更在于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帮助身体恢复自身平衡能力。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这些古老疗法的科学内涵正被逐步揭示,为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提供了更多思路。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中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