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双检在临床上的作用
2025-08-23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五版:健康促进 浏览:25068 次 【查看证书】
□顾燕琴
在梅毒的实验室检查中,TPP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和RPR(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是两项核心检测指标。有人会问:这两项检测,哪个更重要?
TPPA:梅毒的“身份确认书”
TPPA是检测血液中针对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的试验。当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这种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TPPA便是通过检测这些抗体来协助医生判断是否感染梅毒。
核心作用
TPPA的特异性极高,如果为阳性,基本可确诊梅毒感染。它如同一张“身份确认书”,能明确告诉医生“患者体内存在梅毒螺旋体感染”。这一特性使其成为梅毒诊断的“金标准”。
局限性
TPPA抗体一旦产生,即使经过规范治疗,也可能长期存在甚至终身呈阳性。这意味着,TPPA阳性只能说明“曾经感染过梅毒”,无法帮助医生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也不能反映患者病情的活动性或传染性。
RPR:病情的“动态监测仪”
RPR是检测血液中的非特异性抗体(抗心磷脂抗体)。这些抗体并非梅毒螺旋体特有,但在发生梅毒感染时,其水平会随着病情变化而变化,且抗体滴度与病情活动性密切相关。
核心作用
辅助诊断:RPR阳性提示可能存在梅毒感染,但需要医生结合TPPA结果确认。
病情监测:RPR滴度的高低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有效时,滴度会逐渐下降;若滴度回升,则可能提示复发或再感染。
疗效评估:治疗后定期复查RPR滴度是判断治疗是否成功的关键。例如,规范治疗后RPR滴度降至阴性,通常认为病情得到控制。
局限性
RPR的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或感染其他疾病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此外,在梅毒早期或者晚期,RPR可能呈假阴性。
两者如何“配合”
医生只有综合分析TPPA和RPR的检测结果,才能全面评估梅毒感染状态。
TPPA阳性+RPR阳性
确诊梅毒感染,需由医生进一步评估病情阶段(如早期或晚期)并制定治疗方案。
TPPA阳性+RPR阴性
可能为既往感染已治愈,或感染早期RPR尚未转阳(需4周后复查)。晚期梅毒患者也可能出现此结果,这是因为免疫力下降导致RPR滴度降低。
TPPA阴性+RPR阳性
假阳性可能(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等)或处于梅毒感染极早期(窗口期),建议2周~4周后复查TPPA。
两者均阴性
基本可排除梅毒感染,但需注意窗口期(感染后2周~4周可能检测不到抗体)。
为什么这两项检测都要做
TPPA和RPR的“分工”不同
TPPA解决“是否感染过梅毒”的问题,是诊断的基石。
RPR回答“病情如何、治疗是否有效”的问题,是监测的“利器”。
单独依赖任一检测都可能导致漏诊或误诊。例如,仅做TPPA可能无法区分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仅做RPR则可能因假阳性或假阴性导致误诊。
(作者为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妇幼保健院检验科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