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不妨试试针灸和推拿
2025-08-3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健康促进 浏览:24367 次 【查看证书】□刘海辞
失眠是现代人常见的困扰,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等问题不仅影响精神状态,长期还可能引发健康隐患。针灸特定穴位,可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结合推拿手法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为患者提供了温和有效的解决方案。以下从针灸穴位和推拿技巧两方面,介绍科学实用的助眠方法。
针灸安神:精准刺激,调和脏腑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激发人体自愈能力,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尤其适合因情绪紧张、气血不足或脏腑失调导致的失眠。以下穴位经临床验证效果显著。
百会穴 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属督脉要穴。针灸百会穴可调节脑部气血运行,缓解因思虑过度或焦虑引起的失眠。操作时需由专科医师平刺进针,进针后配合轻柔捻转手法,部分患者会感到局部胀感,属于正常反应。
神门穴 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归属手少阴心经。此穴为心经原穴,能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多梦等症状。神门穴常与三阴交穴配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灸后需避免接触冷水,防止寒邪入侵经络。
三阴交穴 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同身寸,下同)胫骨内侧缘后方,是肝、脾、肾三经交会穴。针灸三阴交穴,可以调和气血、补益肝肾,尤其适合更年期或气血虚弱型失眠。操作时要避开胫后动脉,孕妇禁用。部分脾虚患者可能感到针感向上传导,属于正常现象。
安眠穴 耳垂后方凹陷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属经外奇穴。此穴直接作用于睡眠中枢,对顽固性失眠效果显著。针刺深度控制在1厘米~1.5厘米,配合呼吸补泻法,部分患者治疗后可能出现短暂嗜睡反应。
内关穴 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归属手厥阴心包经。针灸内关穴,可以宽胸理气,缓解胃肠型失眠伴腹胀症状。进针时朝向肘关节方向斜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晕针体质者要采取卧位施针。针灸疗程建议:每周两三次,连续治疗10次~15次为一个疗程。轻度失眠患者通常一两周见效,严重者要坚持更长时间。治疗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
推拿辅助:轻柔手法,放松身心
推拿通过按摩穴位和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紧张情绪,可作为针灸的补充疗法。以下方法简单易行。
头部按摩 用指腹轻柔按摩太阳穴、百会穴及头皮,从前往后梳理头发,每次5分钟~10分钟。此法可放松头部肌肉,改善脑部供血。
神门穴按压 睡前用拇指按揉神门穴,每次1分钟~3分钟,以酸胀感为宜。此法能降低大脑皮质兴奋性,帮助患者快速入睡。
足底涌泉穴按摩 屈足卷趾时足心凹陷处为涌泉穴,属于肾经首穴。用掌心搓热足底,或用拇指按压涌泉穴,每次3分钟~5分钟。此法可激发肾精、滋养心神,改善睡眠质量。
科学调理:综合干预,提升效果
饮食调节 睡前避免浓茶、咖啡,可饮用小米粥或酸枣仁茶安神。
环境优化 保持卧室黑暗、安静,温度控制在20摄氏度~22摄氏度。
情绪管理 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睡前过度思考。
注意事项
针灸需由专科医师操作,避免自行施针引发风险。
孕妇、儿童及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疗法。
若失眠持续超过1个月或伴随日间功能障碍,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中医针灸与推拿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为失眠提供了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结合科学的生活习惯调整,多数患者可逐步改善睡眠质量,重获身心平衡。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慢性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