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治疗:守护“生命之底”的健康密码
2025-08-3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健康促进 浏览:15381 次 【查看证书】□张哲焱
在医学世界里,有一个特殊却常常被忽视的“隐秘角落”——盆底。盆底不仅是支撑脏器的“底盘”,更是维系排尿、排便、生殖和性功能的核心枢纽。
古人云:“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盆底功能的健康正是人体“生命之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盆底康复治疗逐渐成为守护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密码”。
盆底功能障碍:产后与妇科常见的隐忧
在妇科临床中,盆底功能障碍是一个高发却常忽视的问题,女性在怀孕与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与神经会因胎儿重量、产道牵拉、产钳助产等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导致盆底支撑力下降。临床表现主要为:压力性尿失禁,咳嗽、大笑、运动时尿液不自主漏出;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常感阴道内有“包块”或坠胀感;排便障碍,长期便秘、排便不尽;性功能障碍,性生活疼痛、满意度下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超过一半的产后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问题但就诊率不足30%,这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在更年期加重。
临床治疗路径:从基础到专业
在妇科临床实践中,盆底康复治疗通常遵循“循序渐进、个体化”的原则。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 这是最基础、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医生会指导患者找到正确的肌肉群,然后开始收缩放松训练。训练分为快收缩与慢收缩,既可增强力量也能提高耐力。研究结果表明,规律训练3个月以上,可以显著改善轻中度尿失禁。
生物反馈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仪器有阴道或肛门电极,借助屏幕显示肌肉收缩情况,帮助患者更直观地理解掌握动作要领。它克服了单纯口头指导的模糊性,提高了依从性与效果。
电刺激治疗 适合盆底肌力薄弱、无法主动收缩的患者,借低频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其被动收缩达到激活与增强的目的,临床常作为生物反馈的辅助治疗。
阴道哑铃及负重训练 医生会根据患者肌力情况推荐不同重量的康复球或哑铃置入阴道,经肌肉收缩保持其不下滑从而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这类方法在产后康复门诊治疗中较为常见。
物理因子治疗与行为干预 包括超声、磁刺激等新兴技术。临床试验显示,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修复。同时,医生会指导患者调整排尿、排便习惯,避免长期便秘、憋尿,以及过度负重。
前瞻视角:从治疗走向预防
在医学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盆底康复正逐渐从“治病救急”走向“主动预防”,这一趋势体现在3个方面:
数字化与家庭化 智能可穿戴设备、康复APP(手机应用程序)让患者在家庭环境中也能接受科学指导,康复更加便捷。
多学科融合 妇产科、泌尿外科、康复医学科、心理学科联合,为患者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干预。
普及健康教育 将盆底健康纳入孕期课堂、学校教育与大众宣传,帮助更多人了解“生命之底”的重要性。
医学家奥斯勒曾说过:“医学的伟大不在于治愈,而在于预防。”盆底康复的价值正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当盆底健康从冷门话题变为全民共识时,我们便能真正做到从源头守护健康,让每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能保持自信。
(作者供职于浙江省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