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在小儿积食防治中的应用

2025-08-3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妇幼健康 浏览:16842 次 【查看证书

□王晓明

    小儿积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常见的消化问题,表现为腹胀、口臭、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若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容易导致食物停滞胃肠,形成积食。中医护理通过饮食调理、推拿按摩、情志调节等自然疗法,不仅能缓解积食症状,还能预防反复发作,为家长提供安全有效的家庭护理方案。

    饮食调理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饮食调理是防治积食的基础。家长需根据孩子的体质和积食类型调整饮食结构。

    清淡易消化:孩子积食期间,应减少高油、高糖、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选择山药粥、南瓜粥等温软食物,既能补充营养,又能减轻脾胃负担。例如,薏米山药粥可健脾祛湿,适合食欲不振、面黄肌瘦的孩子。

    消食食材辅助:山楂、麦芽、鸡内金等食材具有消食化积的功效。轻度积食时,可用炒山楂5克、炒麦芽10克、炒谷芽10克煮水代茶饮,或者用白萝卜煮水,帮助理气消食。

    避免加重负担: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甜腻食物易生湿化热,需严格控制摄入量。

    推拿按摩

    小儿推拿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促进胃肠蠕动,是中医护理积食的特色疗法。家长可学习以下简单手法,每日为孩子按摩5分钟~10分钟。

    揉板门穴:板门穴位于手掌大鱼际平面。用拇指顺时针旋揉板门穴100次~200次,可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按揉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按揉足三里穴50次~100次,可增强脾胃功能。

    揉腹:用掌心顺时针轻揉孩子的腹部,力度以舒适为宜,可促进消化、缓解腹胀。

    捏脊:让孩子俯卧,用拇指与食指捏起脊柱两侧皮肤,从尾椎向上捏至颈部,重复3遍~5遍,能调和脏腑、促进消化。

    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脾在志为思”,情绪波动会影响脾胃功能。家长需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在饭前斥责孩子:紧张情绪会导致气结,抑制消化液的分泌,进而加重积食症状。进餐时,应当营造轻松的氛围,鼓励孩子细嚼慢咽。

    转移注意力:若孩子因积食而情绪烦躁,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舒缓情绪,避免强迫进食。

    预防为主

    预防积食需从日常细节入手。

    定时定量:固定三餐时间,避免在睡前2小时加餐,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

    遵循季节变化调整饮食:春季可食用韭菜、春笋,以助阳气生发;夏季宜选择绿豆、冬瓜,以清热解暑;秋季可用山药、莲子,以滋阴润燥;冬季则适当进行温补,如食用羊肉、桂圆。

    保证运动与睡眠:每日进行1小时~2小时的户外活动(如爬行、散步),可促进胃肠蠕动;3岁~6岁儿童需保证10小时~12小时睡眠,晚上9点前入睡有助于脾胃修复。

    需何时就医

    若积食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剧烈腹痛、呕吐频繁、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等症状,可能提示积食引发肠梗阻等严重问题,需及时就诊。

    中医护理秉持“整体观念”与“治未病”的核心理念,通过饮食调理、推拿按摩、情志调节等干预手段,既能缓解症状,又能增强脾胃功能。掌握这些方法后,家长可在家中为孩子开展温和、安全的护理工作,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