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捐献后的照护案例
2025-08-3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天使之声 浏览:16697 次
□梁丽华
血小板作为血液中体积最小的细胞,却在机体凝血与止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因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大手术、创伤或化疗导致血小板严重低下的患者,及时输注血小板往往是维持生命、预防致命性出血的关键治疗措施。捐献血小板因此成为一项重要的人道主义医疗行为,其背后依托的是现代输血医学的精准技术、严格管理和系统化护理支持。
精准采集与护理并重
现代成分献血,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通过优化离心原理对全血中各成分进行高效分离与提取。捐献者经一侧手臂静脉穿刺后,血液流入密闭的无菌管路,在智能化设备中完成血小板分离,同时将其余成分(如红细胞、血浆)安全回输。该过程全程使用一次性无菌耗材,杜绝交叉感染,并由护士在场全程监护,实时评估捐献者的生理与心理状态,确保捐献过程安全、舒适。
护理案例 在捐献过程中,护士会密切监测捐献者的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特别关注有无口唇麻木、心慌等低钙血症表现,并提前准备葡萄糖酸钙口服液或静脉补钙预案,体现出对捐献者安全与舒适的全方位关注。
依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除符合一般献血体检标准外,还需要满足多项专门指标:红细胞比容(HCT)≥0.36,血小板计数(PLT)在150~450×109/升,且预测采后血小板≥100×109/升。健康成人血小板计数的正常范围为100~300×109/升,其寿命为7天~14天,每日有10%~20%的血小板自然更新。每次捐献1个治疗量(约含2.5×1011个血小板),仅占体内血小板总数的10%~20%。研究结果表明,捐献后48小时~72小时,储存于脾脏和肝脏中的血小板可以迅速动员至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在3天内恢复至捐献前水平。
科学证据支持
血小板生成依赖于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这一过程具备高度代偿性。当外周血小板计数下降,骨髓造血干细胞可加速向巨核系分化,使血小板生成速率提高至平时的3倍~5倍。研究结果表明,捐献者在捐献后24小时血小板计数平均下降25%,但是在48小时内即可恢复基线水平,未见任何长期造血功能受影响的案例。
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际输血协会(ISBT)均明确表示,符合标准的健康人群定期捐献血小板不会导致血小板减少或其他长期健康损害。我国则规定每年捐献血小板不超过24次,每次间隔不少于2周,既保障受血者的安全,又维护捐献者健康。
禁忌人群与护理评估
尽管捐献血小板对健康人群无害,但是以下人群应严格避免捐献血小板: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近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抗凝药物;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活动性感染或免疫缺陷问题等人群。
献血前评估中,护士除常规问询外,还会重点关注捐献者近期用药史与生活习惯。如果发现捐献者1周内曾服用阿司匹林,护士会建议捐献者推迟捐献血小板,并给予相关健康指导,说明该药物会不可逆转地抑制血小板功能,避免捐献者因捐献导致潜在出血风险。
捐献后护理与健康指导
即时护理措施 穿刺点按压10分钟~15分钟,并用弹性敷料固定,避免发生皮下血肿;嘱咐捐献者4小时内保持敷料干燥清洁,24小时内避免穿刺侧手臂提重物或剧烈活动;建议捐献后2小时内适量饮用等渗饮料或温盐水,帮助身体快速恢复血容量。
饮食与活动建议 鼓励捐献者多饮水,优先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豆制品等)和富含铁、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红肉、绿叶蔬菜等),促进血细胞再生;避免捐献后即刻进食高脂食物,以免影响血液质量及下一次捐献;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高空作业、长时间站立或高温环境沐浴,预防晕厥。
异常情况处理与追踪 5%的捐献者,可能出现轻微头晕、乏力或穿刺部位瘀青,通常经过休息或冷敷后可自行缓解。血站护理人员会在捐献者捐献后24小时内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捐献者的恢复情况。如果捐献者出现持续发热、皮下瘀斑扩大或血尿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
护理案例 一位年轻女性捐献血小板后出现轻微头晕、面色苍白,护士立即协助其平卧、抬高下肢,让捐献者饮用温糖水,并测量血压和心率。5分钟后,捐献者的症状明显缓解。随后,护士为捐献者详细讲解注意事项,并提供应急联系电话,实施全程化人文关怀,增强捐献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临床意义与社会价值
在血液科、肿瘤科、急诊等多个临床科室,血小板输注是抢救大量出血、化疗后骨髓抑制及血液病患者的常规支持疗法。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可使患者血小板计数显著提升,有效预防颅内出血、胃肠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为原发性疾病治疗争取宝贵时间。而这背后,依赖于广大健康人群定期、自愿的无偿捐献。
因此,血小板捐献绝非简单的“血液取出”,而是一项融合现代医学工程、护理人文、质量控制和公共卫生管理的系统生命工程。
每一位捐献者都是生命接力中的重要一员,其爱心与勇气值得全社会的尊重与肯定。血站也应通过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公众科普、完善捐献者荣誉激励机制,提高血小板捐献的可及性和安全性,共同构筑更稳固的生命防线。
(作者供职于广东省肇庆市中心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