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
14岁的小秋(化名)本该读初二了,最近却频繁旷课,不愿意去学校。小秋的妈妈非常着急:“小秋之前好好的,成绩下降我们也没怪她,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她就不愿意去上学了。”
经过询问得知,小秋近半年有点儿叛逆,经常跟父母顶嘴,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也不爱跟同学约着玩了,休息日就在家睡大觉。在此期间并没发生特殊事情,但是小秋每天打电话要求请假,不想在学校,觉得在学校很难受。结合小秋的病史及症状,医生考虑小秋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小秋的妈妈对这个诊断十分意外:“我以为抑郁症就是总哭、不想活了,没想到经常发脾气也是抑郁症。”青少年的抑郁表现,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
青少年抑郁症,是指起病于儿童期,以情绪低落、愉快感或兴趣丧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其早期临床表现的症状具有独特性。
情绪方面
患儿在早期往往表现为“易激惹”。75%的患儿以持续性的易激惹为核心症状,比如频繁暴怒、言语攻击性增强,即便平常看来很小的事情,也会让其大发脾气。
行为方面
一部分患儿表现为容易冲动、激惹、脾气暴躁,不听管教,对抗父母或老师;还有一部分患儿表现为社交活动减少,生活上被动懒散,不注重个人卫生和形象;严重者还会出现危险行为,比如自伤、冒险行为、攻击行为、物质滥用等。
躯体化表现
睡眠障碍 75%~95%的患儿存在睡眠障碍,常见入睡困难、多梦、早醒,或出现过度睡眠的情况。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常出现心悸、心慌气短、晨起头痛、头晕、肌肉酸痛、身上忽冷忽热等症状。
进食障碍和体重变化 多数患儿表现为食欲减退、无饥饿感,且伴有体重下降;少数患儿会出现暴饮暴食的行为,进而导致体重增加。
认知功能损害
患儿的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学习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分心,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同时存在负性自我评价和认知,习惯自我否定,常常产生“三无”症状,即“无用”“无助”和“无望”。
由于儿童青少年充分表达自身情绪及感受的能力有限,他们常通过行为来传递抑郁心情,具体表现为社交退缩、性格孤僻、厌学,甚至退学。很多孩子就像小秋一样,是在学习困难或不愿上学后,才被家长带来就诊;而在这之前,孩子可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抑郁期。
预防措施
在发现孩子出现抑郁相关表现后,家长除了及时带孩子就医,日常的陪伴与引导同样关键,这能为孩子搭建起恢复的“心理安全网”。
沟通时要避免“说教式”对话,比如不说“你别总发脾气,有什么可愁的”,而是用“我注意到你最近经常不开心,要是愿意说,我随时都在”这类共情式表达,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非被指责。同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情绪边界”,如果孩子暂时不愿倾诉,不要反复追问,可通过默默陪伴(如一起散步、整理房间)传递关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
儿童青少年抑郁具有识别率低、治愈率低、自杀率高的特点。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以上表现,应及时与孩子沟通,必要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评估诊治。早期识别与早期正确干预,对患儿的预后尤为重要。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