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脊柱损伤术后防护装置
2025-08-3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天使之声 浏览:26809 次
□邢政伟 文/图
在医疗领域,脊柱损伤术后的防护至关重要。笔者设计的这种新型脊柱损伤术后防护装置,旨在为患者提供更优的防护方案。
脊柱,又称脊椎、脊梁骨,对人体而言意义非凡。它由形态特殊的椎骨和椎间盘连接而成,位于背部正中,上连颅骨,中部与肋骨相连,下端和髋骨组成骨盆。对于成年人来说,自上而下有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1块由5块骶椎合成的骶骨,以及1块由4块尾椎合成的尾脊骨,共24块独立的椎骨。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它是身体的支柱,身体的重量和所受的震荡都通过它传达至下肢。同时,脊柱分颈、胸、腰、骶及尾5段,上部长且能活动,宛如支架般悬挂着胸壁和腹壁,下部短且相对固定。脊柱的活动取决于椎间盘的完整性和相关脊椎骨关节间的和谐,随着身体的运动载荷变化,其形状会有相当大的改变。
然而,以往的脊椎手术后,往往缺乏专门的器具对患者的腰部和胸部等部位进行固定。这种情况下,若患者出现碰撞,或者保持不正确姿势过久,不仅会导致脊柱恢复速度变慢,甚至可能会对脊柱造成二次伤害。术后防护的缺失,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这种新型骨科脊柱损伤术后防护装置,包括总成框架、头枕和垫高片。总成框架的边缘均固定设有滑轨,它由顶板、侧板和背板3个部分组成,且顶板、侧板和背板均通过滑轨固定在总成框架上。
顶板上固定设有两根吊绳,吊绳的末端连接有腋窝绑带,其内部还固定设有弹力绳。2个侧板之间自上而下固定设有胸上绑带、胸下绑带和腰部绑带。其中,胸上绑带和胸下绑带的宽度小于腰部绑带。胸上绑带和胸下绑带中间固定设有带扣,腰部绑带中间则固定设有卡扣。
背板的上方固定设有倒三角形状的头枕,头枕的两端连接有一根头部绑带,头枕有利于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颈椎姿势,进而助力脊柱的恢复。背板上固定设有两个垫高片,它们关于背板的竖直中心线对称,其作用是保持腰部的前挺。侧板的内部固定设有弹簧层,弹簧层的内侧固定设有缓冲面层,弹簧层能缓冲身体所受外力。
这种新型骨科脊柱损伤术后防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患者首先进入装置中,将胸上绑带绑在胸部上方,胸下绑带绑在胸部下方,腰部绑带绑在腰部,然后将头枕在头枕上并绑上头部绑带,调整好松紧度后,将双臂穿过腋窝绑带完成手臂的绑定,这样就完成了上半身的绑定。其中,侧板上设有的缓冲棉层和弹簧层,能有效防止撞击等情况对患者的脊柱造成伤害。
综上所述,该新型脊柱损伤术后防护装置,通过设置头部绑带、腋窝绑带、胸上绑带、胸下绑带和腰部绑带,实现了对上半身的全方位固定和防护,再配合侧板上的缓冲棉层和弹簧层,切实为脊柱损伤术后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结构示意图
1.总成框架
2.侧板
3.顶板
4.头枕
5.吊绳
6.缓冲棉层
7.弹簧层
8.头部绑带
9.腋窝绑带
10.胸下绑带
11.腰部绑带
12.卡扣
13.带扣
14.胸上绑带
15.滑轨
16.垫高片
17.背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