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肺结核:早诊早治守护健康晚年
2025-08-3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浏览:27138 次 【查看证书】□吴素方
78岁的张某入秋后出现乏力、胃口差、偶尔咳嗽等症状,家人误以为是普通感冒或衰老所致,未加重视。直到社区体检时,张某的胸片显示异常,才确诊为肺结核。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表现,实则是肺结核的紧急警报。
主要原因
免疫力衰退: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系统功能逐渐下降,难以有效控制体内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也易受新入侵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基础疾病影响:老年人常患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病,这些疾病及治疗药物(如长期使用的糖皮质激素)会进一步削弱抵抗力。
症状不典型:午后低热、夜间盗汗、明显消瘦等肺结核的典型症状,在老年人身上并不明显;咳嗽、咯痰等症状易与普通感冒等混淆,或被当作原有慢性病加重的表现;且病情进展缓慢,隐匿起病。
就诊延误:老年人对身体不适感知力下降,习惯忍耐轻微不适,家人也易忽视这些症状,导致就诊延迟。
预警信号
当老年人出现以下情况时,应高度警惕肺结核:持续咳嗽、咯痰超过2周,无论痰中是否带血;难以解释的疲乏、倦怠,休息后也不易缓解;食欲减退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即便饭量变化不大;低热,尤其午后体温轻度升高(通常不超过38.5摄氏度),可能伴轻微畏寒;胸闷,活动后气短加重,需要与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进行区别;原有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控制效果突然变差;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肺部异常阴影,尤其位于上肺或下肺背段,且抗普通感染治疗无效时。
诊断步骤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片:初筛首选,但老年人病灶表现可能不典型,如下中肺野病变增多、空洞较少等。胸部CT扫描:分辨率更高,能发现X线片遗漏的早期、微小病灶或特殊部位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更大。
2.病原学检查。
痰液检查:包括痰涂片找抗酸杆菌(操作快但敏感性低)、痰培养(确诊金标准,可做药敏试验但耗时较长)、分子生物学检测(快速且灵敏度高,能同时检测利福平耐药性)。获取高质量痰标本很重要,医务人员应指导老人正确咯痰,无法咯痰或初次检查阴性但高度怀疑患病时,可考虑诱导痰、支气管镜检查获取标本。
3.其他辅助检查。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提示是否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无法区分活动性结核病与潜伏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人可能出现假阴性。血液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可能升高,但不具特异性;血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等,对评估老人的整体状况和保障医疗安全很重要。
规范治疗
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原则,同时需要关注特殊性。
药物方案 首选一线抗结核药物组合,医生会根据老年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
治疗时长 敏感结核病标准疗程通常为6个月(2个月强化期+4个月巩固期);耐药结核病治疗时间更长(18个月~24个月或更久),方案更复杂。
特殊考量与挑战
药物相互作用:利福平会加速多种药物代谢,降低其疗效。如果患者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应及时告知医生。
肝肾功能影响:抗结核药物有一定毒性,治疗前后需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药物副作用:老年人对药物的副作用更敏感,需要密切观察,出现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
服药依从性:多种因素可能导致漏服、错服,家属监督、使用提醒药盒等措施,对提升患者依从性非常重要。依从性差是治疗失败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营养支持 充足的营养对患者康复和耐受药物治疗很重要。
注意事项
提高警惕,破除误区:肺结核并非“穷病”或“过去的疾病”,老年人是高危人群,不可忽视轻微、持续的呼吸道症状或全身不适。
及时就诊:出现可疑症状,尤其是咳嗽、咯痰超过2周时,患者应及时就医,将自身的症状和慢性病史告知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
严格遵医嘱治疗:确诊后,患者要坚持全程、足量、规律用药,即使症状消失也不能自行停药或减量。
密切监测:治疗期间,患者要定期复查,留意身体不适,及时反馈药物的副作用。
家庭防护:在传染期,患者要注意咳嗽礼仪,不随地吐痰,保持居室通风。作为密切接触者,患者家属(尤其免疫力低下者)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筛查。
关爱与支持:家属的理解、陪伴、监督服药和营养支持,对患者很重要,要多给予患者人文关怀。
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约为全人群的2倍~3倍,占全部肺结核患者的比例超过25%,且治疗成功率相对较低,死亡风险更高,早期发现和规范管理尤为重要。老年肺结核虽然隐匿,但是只要提高认识,及早诊断,坚持科学治疗,就能治愈。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胸科医院结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