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泓涛
35年前,我们舞钢籍的50多名新兵怀着憧憬和梦想,身着戎装,千里迢迢地来到辽宁省西南部一座小城服役。几年的军旅生涯,使我们凝结出“比山高,比海深”的战友情谊。每次相聚,说起那段军旅生涯,我们仍激情满怀,感慨不已。
前阵子,我和几个战友重回东北“第二故乡”。我们驾车走高速公路,当天24时到达北戴河,然后到秦皇岛,过“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到葫芦岛市。在葫芦岛市生活的舞钢籍战友刘世超,热情地招待了我们。走在蔚蓝的大海边,远处云雾缥缈,近处海浪拍岸,心胸无比开阔,惬意油然而生。回想起当年在海边训练的场景,我们禁不住大喊:“大海呀,我们又回来了!”
次日,我们拜访老部队。这个部队是东北野战军的主力,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第一仗——温井遭遇战,我们这个部队打响了第一枪。部队营房坐落在一个小镇上。镇上一如20多年前老旧,道路高低不平,几个商店变成了小超市,街上有三三两两摆摊的村民。
穿过两排齐刷刷的白杨树,就来到了当年我们上哨值勤的地方——北营门。北营门已封,已听不到整齐的口号声。我们转由西营门进入时,西营门正对着一座小山。这座山是我们曾经天天都去的地方,山顶有因为扑火牺牲的8名官兵的烈士陵园。我们上山时遇见一队官兵正在训练,便和他们一起爬上了山。可惜体能不如当年,我们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我们来到营房正中,在办公大楼和俱乐部大楼前驻足,感慨万千。我当年被选拔进了电影组,负责播广播、放电影、写新闻稿。我还参加了电影《辽沈战役》的拍摄。“攻打锦州”“血战配水池”“塔山阻击战”“占领彰武车站”等场景,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在这里,我严格训练,逐渐从一名新兵成长为班长。
走进俱乐部大楼,来到放映室、舞台、大厅,我们心中仿佛都在说:“我又回来了,来看看你们。”在这里,我曾给全团官兵放映过《地道战》《地雷战》《雷锋》《大决战》等电影。联欢会、演讲会、集训报告会,都在这里举行。
荣誉室、图书馆,陪伴我们度过了许多欢乐和休闲的时光。当时,因为部队只有照明电,晚上一熄灯什么都干不成,所以我们时常会“偷偷”来这里聚会。我们有的拿干面条,有的带点儿食用油,有的拿几片白菜叶,有的拎一袋蒜蓉辣椒酱,用炉子煮面条吃。我们“哧溜、哧溜”美美地吃一顿,那滋味比大米、馒头、咸菜美味多了。
不远处的操场上,部队特战营的官兵正在操练。一排排整齐的野战帐篷,值勤的哨兵既专注又严肃。经过沟通,带队的少校让我们参观野战帐篷。
中午时分,我们在镇上的一家饭馆相聚,点了尖椒豆腐、东北大拉皮、京酱肉丝、朝鲜冷面等。在此期间,我们又唱起了《十八岁》《战友战友亲如兄弟》《接过雷锋的枪》《团结就是力量》……歌声、笑声夹杂着泪花,度过了重回第二故乡的难忘时刻。
对当过兵的人来说,部队是最难忘的地方,也是留下一辈子念想的地方。战友之间的感情浓厚,那种特殊经历、特别的情感难以言表。35年前,我们从故乡来到这里服役。为祖国奉献青春和汗水,我们无怨无悔。如今,我们虽然身处中原地区,但是心系部队,衷心祝愿国防永固,人民安居乐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供职于舞钢市卫生健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