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主动脉中度扩张 手术还是监测
2025-09-0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三版:临床荟萃 浏览:22405 次
□田振宇
升主动脉瘤是指升主动脉局部异常膨大形成的血管瘤样病变,定义为升主动脉管径的扩张或膨出超过正常管径的50%以上。升主动脉瘤常被称为“隐形的定时炸弹”。它可能多年无症状,但若发生夹层或破裂,死亡率极高。相关指南建议:当瘤体直径≥5.5厘米时考虑手术;在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直径阈值可降至5.0厘米。
这些标准主要来自回顾性研究,缺乏大规模前瞻性试验证据。问题来了:对于瘤体直径5.0厘米~5.4厘米的“灰区”患者,是及早手术还是密切监测?TITAN:SvS(升主动脉瘤治疗:手术与监测的对比研究)正是为解答这一问题而设计的国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TITAN:SvS研究的设计:
研究类型: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登记队列。
入组时间:2018年~2023年。
医疗中心数量:22个(美国和加拿大)。
入组总人数:615人。其中,随机对照组(RCT组)210人,手术登记147人,监测登记258人。
患者年龄在18岁~80岁之间,无症状,瘤体直径为5.0厘米~5.4厘米,均排除结缔组织病、炎性动脉炎及既往心外科手术史等。
研究结果如下:
1.年龄与合并症:决定治疗策略的关键。
这3组中,监测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最大(70.3岁)。研究发现,监测组患者的合并症最多,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糖尿病、慢性肾病等。
这说明在临床实践中,越“脆弱”的患者越倾向于选择监测,而非积极手术。
2.升主动脉直径:并非唯一指标。
这3组患者中,升主动脉的直径无显著差异。但是,手术组患者的升主动脉平均长度最短,这提示手术选择可能并非单纯基于瘤体直径,而是需进行综合判断。
启示:除了直径阈值,升主动脉的长度、体表面积指数校正值等可能成为未来更精准的风险评估工具。
3.地域差异:美国和加拿大形成鲜明对比。
91%的患者来自加拿大,其中58%进入RCT组,其余选择进入监测组。来自美国的患者仅7%进入RCT组。
这可能与医疗体系差异、患者的偏好及医生的态度有关。加拿大更强调循证研究与统一路径,而美国更强调患者自主选择。
4.患者拒绝随机化:这是一大挑战。
监测登记中,有57.2%的患者虽然符合条件,但是因患者或医生拒绝而未进入RCT组。相比之下,手术登记中这一比例仅为31.3%。
这反映了在潜在的致命疾病面前,患者和医生都难以“听天由命”来接受随机分配,这也是临床试验设计面临的现实困境。
研究启示:
1.手术并非一刀切。
虽然指南给出了直径阈值,但实际临床决策更多地取决于:患者的年龄与全身状况;合并症;医生的经验和医疗中心的能力。
2.登记研究对于RCT是一个补充。
RCT提供高质量因果推论,但往往受限于入组与依从性。登记研究反映真实世界临床选择与患者结局的关联。
TITAN:SvS的设计(RCT+登记)为未来心血管大样本研究提供了范式。
3.跨国差异不容忽视:加拿大偏向循证研究与集体决策。美国偏向个体化选择与自主权。
因此,临床路径设计与指南推广应充分考虑医疗文化与体系差异。
可以说,TITAN:SvS研究推动了更精准的分层管理策略,不再仅以直径一刀切。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能会更多地采用“RCT+登记”的混合模式,平衡循证与现实。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胸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