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裂孔疝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要点
2025-09-0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浏览:13335 次□张紫琦
食管裂孔疝是腹腔内脏器(主要是胃)通过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的疾病,可分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食管旁疝。常见病因包括先天性发育不全(如膈食管裂孔宽大松弛)和后天因素(如长期腹内压增高、手术后裂孔疝等)。较小的食管裂孔疝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较大的食管裂孔疝多会引起胃灼热、泛酸、吞咽困难、上腹部疼痛、慢性缺铁性贫血等症状。其治疗方式有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两种。内科治疗适用于小型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及胃食管反流症状轻者,可采用减少食量,避免饮酒、平卧和睡前进食等方法。外科治疗适用于食管旁疝和混合型食管裂孔并发胃食管反流,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及食管裂孔疝并发出血、反复吸入性肺炎的患者,可采用胸腔镜微创手术等。病例资料 72岁的女性患者,20年前因“腹股沟疝”在当地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因持续4个月以上的腹胀、腹痛,以及1天的发热症状前来就诊。当地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显示食管裂孔疝、胸腔胃、食管扩张潴留。入院后查体发现,左肺呼吸音低,右下腹有陈旧性手术疤痕;胸部CT检查提示食管裂孔疝、双肺少量渗出、十二指肠憩室等多项异常;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显示左前降支狭窄约30%。
责任护士发现患者活动后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随即联系心内科医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认患者前降支轻度狭窄。经多学科会诊后,成功为患者实施左开胸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术后,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次日转回普通病房;术后第二日夜间出现房颤、心律失常,经及时处理后好转;术后第六日恢复窦性心律,调整用药;术后第九天拔除胸腔引流管;术后第十二天康复出院。
护理要点
饮食护理
因长期进食后腹胀,患者出现进食困难和食欲减退等症状。医护团队与营养科医生合作,共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食谱,帮助患者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储备’,术后及时为患者提供肠外营养支持,并逐步恢复肠内营养。拔除胃管后,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痛及腹胀等症状。
食管裂孔疝患者的饮食应该尽量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建议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导致腹压增加,从而加重病情。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采用叙事护理模式,倾听并理解患者的叙述,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和关怀。
此外,护理人员还通过播放视频和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向患者详细讲解食管裂孔疝的病因、治疗、预防措施及手术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术后,患者可能会因疼痛、饮食限制等产生焦虑和不安情绪,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
管道护理
术后患者需留置多种管道,护理人员对导管进行了妥善固定,并依据位置和风险程度予以标识。同时,加强巡视工作,确保每个班次都进行床旁交接。此外,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详细讲解各类导管的用途,并指导他们予以配合。
疼痛护理
结合药物、非药物及心理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术后,护理人员遵医嘱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毫克,每日两次静脉推注,并密切观察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同时,护理人员还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使用意念想象法和音乐疗法帮助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预防吻合口破裂或吻合口瘘
预防吻合口破裂或吻合口瘘是护理的重点。责任护士需严格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引流液的变化,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出院指导
出院是患者居家康复的开始。护理人员需提供详细的出院指导,帮助患者掌握术后及居家康复要点,叮嘱患者少食多餐,避免食用过甜、过咸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复查,及时治疗心脏疾病,保障健康。
护理体会
食管裂孔疝术后的护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面对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护理人员不仅是医嘱的执行者,更是临床决策的“前哨兵”。我们的价值体现在每一次细致的评估、每一轮共情的沟通以及每一场跨学科的合作中。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胸科医院胸外五/微创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