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亲出来”的儿童传染病

2025-09-0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二版:综合新闻 浏览:22133 次 

本报记者 丁 玲

   近日,河南省儿童医院东三街院区急诊医学科接诊了一位4岁的患儿乐乐(化名)。乐乐在治疗扁桃体化脓一周后仍然反复高热,并新增了颈部肿胀和呼吸困难的症状。最终,乐乐被确诊为通过亲密接触传播的“亲吻病”。
    乐乐一周前因发热、咽痛和扁桃体化脓在当地接受口服头孢和静脉输液治疗,但病情未见好转,反而加重。家人立即将他送往河南省儿童医院东三街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马丽娜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检,发现乐乐双侧扁桃体Ⅲ度肿大,表面有大量白色分泌物,并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腹部膨隆、肝脾增大及眼睑浮肿等症状。经过进一步检查,乐乐被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已出现肝功能损害和血小板下降等并发症。医务人员随即对乐乐进行了抗病毒和保肝等综合治疗,一周后乐乐康复出院。
    马丽娜介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又称“亲吻病”,主要由EB病毒(一种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急性自限性疾病。该病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如亲吻、口对口喂饭、共用餐具和水杯等行为都可能导致病毒传播,偶尔也可通过输血传播。由于4岁~6岁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而长辈们常因喜爱忍不住亲吻孩子,使得这一年龄段成为该病的高发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亲吻病”与化脓性扁桃体炎早期症状高度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和扁桃体出现白点,尤其在没有淋巴结肿大、眼皮肿等典型症状时,很难仅凭症状区分。但二者的病因、治疗方式和传染性完全不同,误判可能导致病情延误和并发症风险增加。儿童感染EB病毒后通常有1周~2周甚至更长的潜伏期,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会被激活,出现一系列症状。除了发热、咽峡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肝脾增大、皮疹和眼睑水肿等症状。马丽娜提醒,当孩子出现这些症状时,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