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双向奔赴的救赎
2025-09-0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浏览:17522 次
□李晨阳
作为一名护士长,我总觉得,医患之间从来不该是冰冷的“治疗与被治疗”,更像一场特殊的携手同行。
41岁的杨女士,用她曲折的抗癌路,让我深刻体会到这种医患关系的深意——我疗愈她的伤痛,她也教会我生命的韧性;我给予她温暖,她赋予我前行的力量。
2020年,杨女士因“宫颈锥切术后5年有余,活检发现宫颈癌3天”住进医院。宫颈癌中晚期的诊断像一块巨石,压得这个原本平和的家庭喘不过气。最初,杨女士和丈夫相濡以沫,经济压力也尚在承受范围之内。在两次新辅助化疗期间,丈夫的陪伴是杨女士最稳的依靠。后来的“经腹广泛全子宫+双附件+盆腹腔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以及术后反复的放化疗,成了这个家庭的多重考验。
治疗的痛苦渐渐磨掉了一家人的耐心,经济的重担冲散了温情。曾经和睦的夫妻关系出现裂痕,家庭矛盾不断升级。在杨女士的世界里,身体的剧痛、精神的煎熬、家庭的纷争、工作的停滞交织在一起,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每当我走进病房时,都能看到杨女士蜷缩在床边,眼神空洞得让人心疼。
“李护士长,我撑不下去了。”一次查房时,杨女士终于忍不住红了眼眶向我哭诉。那一刻,我知道常规的护理远远不够。
我开始尝试使用叙事护理方法,与杨女士聊一聊。我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杨女士的病床边,听她讲年轻时的趣事儿,讲她和女儿温馨的日常生活,讲她曾经对生活的憧憬。那些被病痛淹没的过往,在杨女士的倾诉中慢慢浮出水面,她的眼神里渐渐有了光。
我们还“玩”起了新花样:我在拍抖音视频时拉上杨女士一起。起初,杨女士只会羞涩地摆手,后来,杨女士会跟着我哼唱歌曲。后来,科室举办小型联欢会,杨女士会和我们一起表演节目,这些温馨的陪伴,像涓涓细流,慢慢浸润了杨女士的生活。
杨女士开始主动跟我分享治疗的感受,她也会笑着说:“今天胃口好点儿了。”她甚至还会调侃护士们:“你们比我的家人还操心!”而我也在互动中一次次被感动:看到杨女士强忍疼痛给女儿打电话,我读懂了母爱的坚韧;听到杨女士在视频里说“谢谢你们让我觉得不孤单”,我明白了护理工作不能止步于护理技术,更在于“看见”每一个灵魂。
杨女士的女儿攥着我的手,仰着小脸认真地说:“护士长阿姨,谢谢您让妈妈笑了,我好久没见过她笑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与杨女士的关系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医患关系——杨女士依赖我的关怀,我也在她的挣扎与坚持中,更加懂得这份职业的重要意义。
如今,杨女士仍在治疗的过程中,家庭的矛盾虽然未完全化解,但是她眼睛里的光芒越来越亮。每次在治疗间隙,杨女士会主动跟我分享她女儿的成就,会提醒我“忙起来也要记得吃饭”。这种双向的牵挂,让病房少了几分冰冷,多了几分人情的温度。
原来,最好的医患关系,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像杨女士这样,我用专业守护她的生命,她用坚强教会我热爱生活。这种不经意间的身份“互换”,早已超越了护理工作,成为我们彼此生命里最温暖的印记。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