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焦虑“偷走”睡眠

2025-09-0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浏览:13133 次 


□王喜苹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焦虑”仿佛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影子。它时而低语,时而咆哮,扰人心神。但是,焦虑真的只是需要被消灭的敌人吗?或许,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位如影随形的“伙伴”。
疾病本质
焦虑,本质上是一种高度警觉的状态,源于大脑中一个古老而精密的警报系统——“战或逃”反应。当大脑感知到潜在的威胁(无论是真实危险如野兽,还是象征性压力如考试或工作截止日期),便会激活这一机制。
警报响起,身体随即进入备战状态: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压力激素,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紧绷、感官敏锐等。这一切变化,都是为了让我们能迅速应对危险。在远古时期,正是这套系统帮助人类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发病机制
问题在于,进化缓慢的大脑还未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复杂压力,对原始人构成生命威胁的“老虎”,在今天已演变为工作压力、人际矛盾、经济负担与未来的不确定性等。这些压力虽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是常被大脑误判为“生死攸关”。
更棘手的是,现代压力往往持续存在,导致压力长期偏高,不断消耗身心;同时,人类擅长“反刍”过去、担忧未来,甚至虚构灾难场景——相当于自己反复按下警报按钮,即便实际并无危险,这正是我们在深夜为未发生的事辗转难眠的原因。
应对方法
正确认识焦虑机制,是管理它的第一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实现有效应对。
识别与接纳 当出现心慌、出汗或思绪纷乱时,先停下来问自己:“我在焦虑什么?”尝试接纳这种心理,告诉自己:“大脑只是想保护我。”不强行压制,而是允许它存在,如同观察云朵飘过。
安抚身体 深呼吸是较快速的“镇静剂”,渐进式肌肉放松、规律运动、正念冥想等方式,也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精神压力。
调整认知 焦虑常伴随灾难化思维,我们可以通过三步进行理性回应:识别自动负性想法,如“我一定不行”;寻找证据,评估其真实性;提出更现实的替代想法,如“我已尽力,结果并非我能完全控制”。
构建支持系统与健康基础 人们要保持规律作息,保证7小时~9小时睡眠,让大脑得以修复;饮食方面,减少咖啡因、高糖食物的摄入量,增加富含维生素B和镁的摄入量;与亲友建立真诚的连接,分享感受,获得情感支持。
寻求专业帮助 若焦虑持续且严重影响生活,请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药物与心理治疗相结合,能有效调节神经递质平衡,帮助重建内在平静。
常见误区
误区一 焦虑=软弱/矫情。焦虑是人类普遍体验,与性格强弱无关,承认并积极应对,反而是勇气的体现。
误区二 必须彻底消除焦虑。焦虑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它是动力源之一。我们要学会的是管理焦虑而非消灭它,将其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
误区三 药物会成瘾或伤害大脑。患者在医务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合理应用抗焦虑药物,成瘾风险极低,而且其恢复神经平衡的益处远大于潜在副作用。
总而言之,焦虑并非缺陷,而是人类进化留下的珍贵遗产,它古老,却深深参与着我们的现代生活。
学会与焦虑共处,理解其预警信号,掌握回应之道,我们便能将这股原始能量,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科学管理焦虑,是一项通过学习就可以得到的技能;而寻求帮助,永远是走向平静与坚韧的重要一步。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