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俊楠:在心脏与代码间起舞的多面医者

2025-09-13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19393 次 


本报记者 朱晓娟  实习生 周欹蕖

清晨7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教楼的走廊还很安静,心血管内科医学部主任医师唐俊楠已带着两样“秘密武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左手的听诊器,10余年来聆听过无数患者的心脏跳动;右手的平板电脑,藏着她与团队研发的AI(人工智能)“数字医生”。
这位戴着眼镜、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的医者,兼具反差感的“多面手”特质——既是手持听诊器拯救生命的临床专家,也是带领学生敲着代码、突破技术的科研达人;既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又擅长把心血管领域的复杂知识“翻译”给患者。多年来,她始终扎根临床、科研与教学一线,用智慧与汗水,诠释着一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踏踏实实做科研
“唐老师,36床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EF值(左心室的射血分数)降到20了,要不要启动AI评估?”早晨查房时,规培医生的提问让唐俊楠停下脚步。她的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屏幕上立刻跳出患者的风险分层图谱——这是她带领团队花两年打磨的“心力衰竭预后可视化系统”,输入EF值、肌酐等常规指标,就能像天气预报一样显示患者的危险等级。
她指着屏幕上的分析曲线解释:“我们要做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进行研究立项的时候要问自己:这项研究可以服务哪些患者?解决什么样的临床难题?取得研究成果的时候又要思考:怎么样才能应用于临床?患者怎么使用才更有效、更方便?去年,我们病区有个晚期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的老爷子,系统提示高风险后我们提前干预,挽救了老爷子的生命。现在,老爷子已经能遛弯了。”
在办公室的书柜里,放着一摞摞发表了她的学术论文的期刊,其中关于修复心脏新策略的研究,被同行称为“给受损心肌搭脚手架”。
AI赋能强临床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健康挑战,尤其是心力衰竭,堪称“心血管病的最后一站”。唐俊楠带领团队聚焦心脏损伤修复机制研究,尝试回答:心脏功能为什么“衰竭”?又该如何“修复”?
她率领团队构建了多个心血管疾病特色人群队列,结合AI技术,搭建了“心力衰竭预后可视化系统”。“我们输入12个常规临床指标,就能评估患者的风险分层,并就此进行提前干预,调整治疗。这是AI赋能临床的真实案例。”她举例说,“比如晚期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死亡率和再住院率都很高。但现在,我们有办法及早发现风险,提前干预治疗。”
唐俊楠团队特意为这一系统设计了中英文切换功能,还能生成二维码方便患者扫描。“有个大叔自己扫码查指标,复诊时拿着截图问我:‘唐医生,这是不是代表我的病情正在好转?’”唐俊楠说,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熬夜攻关都值了。
这个被广泛推广的系统,正在帮助更多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实现更有效的生存管理,改善长期预后。“效果很好,尤其是在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复杂病例中,真正实现了AI与临床需求的结合。”唐俊楠说。
未来,唐俊楠团队还计划将AI技术扩展应用于不同亚型的心力衰竭患者,甚至计划通过AI探索心肌病等特殊群体的管理新模式。
“菜市场”式搞研发
每周四19时,在实验室旁边的开放会议室里,总会传出激烈的讨论声。“上次为了‘哪种模型更能体现EF值保留型心力衰竭的临床变化’,两个小组的研究生引经据典,展开激烈讨论。”唐俊楠回忆说,“最后他们查阅了国内外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新进展,经反复讨论,才敲定了方案。”
这种被唐俊楠称为“菜市场”式讨论的组会,正是培养出全国宝钢优秀学生奖获得者、河南省“创新之星”、河南省优秀毕业生等临床优秀青年人才的秘诀。
博士研究生杜鹏翀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汇报课题时被问得哑口无言:“唐老师指着我的模型说‘这个水凝胶补丁很漂亮,但是怎样才能应用到临床上?有没有更有利于治疗的新方法……’”现在这个被“怼”出来的研究成果,已落地转化为可降解的微针心脏贴片。
“她从不给标准答案。就像在迷宫里,她只给你指方向,但路得自己走。”杜鹏翀说。
唐俊楠常说:“好医生要带温度,好研究要接地气。”她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团队充满了创造力。他们把小分子药物装进水凝胶,像“创可贴”一样应用于受损心肌的修复;给AI模型植入临床思维,让冰冷的数据学会“体谅”患者。
在这样的带教氛围里,唐俊楠带领团队开发出微针心脏贴片、可喷式凝胶等新型心脏“补丁”,利用仿生细胞、纳米酶等进行组织修复,发现细胞外囊泡、特异性基因等在心血管疾病早筛中的价值,相关研究已经完成成果转化。
“无人区”里育希望
唐俊楠还有个更接地气的身份——科普工作者。她和团队撰写的《关“心”入微——冠心病科学防治120问》、编演的《心力衰竭患者如何科学运动》视频等系列科普作品发布后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现在,她又带领团队聚焦于罕见心肌病,计划推出系列科普作品。
此外,她和团队每周都会走进病房,给住院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在宣教过程中,她常常举着3D(三维)打印的心脏模型对患者说:“肥厚型心肌病就像高速公路上多了路障,血液过不去就会出大事……”
这种对医学知识传播的热情,源于一次痛心的经历。“有个爱打篮球的小伙子,猝死在球场上。”她的声音低沉下来,“从那以后我就想,哪怕多一个人看到我的科普,可能就少一个悲剧。”
如今,她和团队不仅救死扶伤,更在心脏医学领域的“无人区”里培育希望:建立心肌病诊疗中心,让罕见病患者不再孤单;推动AI筛查进基层,把防线筑在发病前。
傍晚的夕阳透过窗户,给唐俊楠的白大褂镀上金边。她刚结束门诊,又打开电脑查看心血管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分析AI模型中的最新数据。屏幕上,分析曲线与心电图纸上的波形奇妙重合——一个关于心脏与代码的故事,正徐徐展开。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