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三个“非典型症状”
2025-09-27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浏览:26991 次 【查看证书】□孟苗
胰腺癌生存率低的原因
早期症状会“隐身术”
胰腺位于腹膜后,早期肿瘤直径不足2厘米时,几乎不会引发明显的症状。约80%的患者确诊时已出现局部浸润或远处转移,此时手术根治的希望渺茫。更棘手的是,胰腺癌早期表现如上腹隐痛、消化不良、体重下降等,容易与胃炎、胆囊炎或糖尿病混淆。例如,胰头癌引发的黄疸可能被误认为肝炎,而胰体尾癌导致的腰背痛常被归因于腰椎疾病。
解剖位置的“凶险性”
胰腺紧邻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等重要血管,及胆总管、十二指肠等消化器官。胰头癌易压迫胆总管引发梗阻性黄疸,胰体尾癌则可能直接侵犯腹腔神经丛导致顽固性疼痛。手术需要切除胰头、十二指肠、部分胃及胆囊,创伤大且并发症风险高,术后5年生存率仅20%。
治疗手段有“局限性”
胰腺癌对化疗、放疗高度抵抗。传统化疗药物吉西他滨的中位生存期延长仅6个月,而放疗因胰腺组织缺氧特性效果有限。靶向治疗虽然为晚期患者带来希望,但是仅适用于特定基因突变人群。免疫治疗在胰腺癌中的响应率不足10%,临床亟须突破性疗法。
三个“非典型症状”
新发糖尿病或血糖失控
约半数胰腺癌患者伴随新发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恶化。肿瘤破坏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对较低。
若40岁以上无糖尿病家族史者突发血糖异常,要警惕胰腺病变。研究结果显示,此类患者胰腺癌风险较常人高8倍。
持续低热与夜间盗汗
胰腺癌患者常出现不明原因的低热(37.5摄氏度~38摄氏度),夜间盗汗症状突出。这与肿瘤坏死组织释放致热原、免疫系统激活有关。若低热持续2周以上,伴乏力、食欲减退症状,要通过腹部增强CT(计算机层析成像)排查胰腺占位。
脂肪泻与粪便恶臭
胰腺的分泌功能受损会导致脂肪泻,表现为粪便油腻、恶臭,甚至可见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这是因胰酶分泌不足,脂肪无法充分分解所致。检测粪便弹性蛋白酶水平可辅助诊断,若低于200微克/克,提示胰腺功能严重受损。
高危人群的“生存策略”
精准筛查
高危人群:如慢性胰腺炎患者、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长期吸烟者建议每年进行癌抗原19-9(CA19-9)检测,虽然特异性不足,但是联合CEA(癌胚抗原)可提高诊断率;腹部增强CT检查,能发现直径5毫米以上的微小病灶。
EUS(超声内镜):对早期胰腺癌诊断敏感度达94%。
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限酒:与普通人群相比,长期吸烟、酗酒者患胰腺癌风险增加2倍。
饮食调整:减少红肉的摄入量,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蓝花、卷心菜)的摄入量。
控制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25,发病风险升高30%。
多学科诊疗(MDT)
患者确诊胰腺癌后,外科、肿瘤科、营养科等要联合制定个体化方案。例如,“交界可切除”患者通过新辅助化疗(如FOLFIRINOX方案)缩小肿瘤,提升手术成功率;晚期患者采用姑息治疗方案(如胆道支架植入、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未来展望
基因检测技术正改变胰腺癌治疗格局。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可筛选靶向治疗获益人群,如BRCA基因突变患者使用PARP(DNA修复酶)抑制剂奥拉帕利,中位生存期延长至19个月。免疫治疗领域,个体化肿瘤疫苗和CAR-T细胞疗法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晚期患者带来新曙光。
胰腺癌的凶险不容忽视,但早期识别“非典型症状”、定期筛查、科学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若出现持续上腹不适、血糖异常或脂肪泻,患者应立即就医。抓住这3个信号,或许就能从“癌王”手中夺回生存主动权。
(作者供职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