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中老年流涎症

2025-10-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三版:乡医课堂 浏览:17467 次 


□王明理

患者陆某,男性,60岁,2017年12月4日就诊。患者双侧口角流涎半月有余,1周发作两三次,无口角歪斜,无面部麻木疼痛,无头晕头痛,无肢体麻木瘫痪,在外院接受头颅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未见异常,曾有夜间盗汗,经中药治疗后盗汗已除,夜寐尚可,时有心慌、急躁,舌淡红、苔薄黄,脉细。
针刺方法:使用毫针,取双侧地仓穴透刺颊车穴、承浆穴,以患者得气为宜。选一侧地仓穴与承浆穴为一对,连接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刺激,采用连续波,以局部肌肉微颤、患者能够耐受为度。
一周后复诊,患者称经过上次针刺治疗后,流涎症状未再发生,以上法继续巩固治疗。
分析与讨论:一般认为,流涎症是指唾液不自觉地溢出口角,多由吞咽障碍、面肌失调、涎腺分泌旺盛等原因引起。由唾液分泌增多引起的流涎,则称为原发性流涎,常见小儿流涎,成年人偶尔可见;由口咽、面部肌肉失调,导致吞咽障碍引起的流涎,称为继发性流涎,常见于卒中后遗症、面瘫、脑瘫等患者。此处中老年流涎症,是指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并排除继发性流涎的可能。笔者曾用针灸治疗中老年流涎症患者多例,皆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学认为,中老年患者脏腑逐渐亏虚,多见脾胃、肾脏功能渐虚,中气不足,脾失健运,脾不摄津或肾虚不能温化水湿,固摄无权,故而出现流涎。王清任《医林改错·辨口角流涎非痰饮》记载:“尝治此症,见所流尽是清水,并非稠痰,明明气虚不固津液……流涎者属气虚无疑。”他认为流涎主要由于气虚不固。清代著名医学家张志聪云:“肾气不交于阳明而胃气缓,气不上交,水邪反从任脉而上出于廉泉,故涎下。”从经络角度理解,肾经夹舌本,肾虚则不易收摄口中津液,出现口角流涎不止;胃脉上出于口,胃脉弛缓则廉泉开,口涎失于收摄而流出。可见肾经、胃经与流涎的重要关系。
此案取地仓穴透刺颊车穴,同时选承浆穴进行针刺而取效。地仓穴为足阳明胃经穴,系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阳跷脉之交会穴,脾与胃同属土,地仓又为积土之仓,土克水,起健脾化湿之功,为治疗流涎症之要穴;颊车穴属足阳明胃经穴,地仓穴透刺颊车穴可以起到调整脾胃功能之功效;承浆穴为任脉与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承指受,浆指口涎,口涎流出,此处承受,故名承浆,也是治疗流涎的重要穴位。笔者认为,该患者肝木偏旺,肝木乘脾土,脾胃虚弱致固摄失司而出现流涎,以脏腑辨证与经络理论相结合,采用以上穴位针刺,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作者供职于巩义市河洛镇荣沟村卫生室)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